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2-05-10 10:1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留守⼉童⼼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童⼼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近年来社会众多学者及各界⼈⼠都对留守⼉童教育问题进⾏⼀定研究并取得⼀定成果。但我们深⼊留守⼉现象较严重的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镇沙⾏村,采⽤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等⽅式就其亲⼦关系、⼼理健康、学习⼼理健康状况、⽣活习惯这四个⽅⾯进⾏实地调研,及时获取第⼀⼿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留守⼉童与⽗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没有⼀般⼉童强烈;相当的⼀部分⼉童经常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很多留守⼉童在性格、⾮智⼒因素等的发展上受到了限制;很⼤⼀部分留守⼉童没有良好的学习⽅法;部分留守⼉童经常买⾃⼰不需要的东西,甚⾄与别⼈攀⽐玩具等。同⽐较分析研究发现:⼥孩⼦⽐男孩⼦更想念⽗母、⼥孩⽐男孩⼦⼲的活更多、⼥孩⼦⽐男孩⼦⾃⽴性更强;⾼年级的留守⼉童⽐低年级的留守⼉童⾏为表现更好;学习成绩好的留守⼉童⽐成绩⼀般的留守⼉童对⽗母外出打⼯有更⼤程度的理解。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条建议: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农村中⼩学对留守⼉童的教育与管理;完善社区管理职能。

  ⼀、引⾔

  奋与⾃卑、⾃我同⼀性和⾓⾊混乱、亲密和孤独、创造⼒与⾃我关注、完善与绝望⼋个阶段。[1]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童期完成的,都与家庭教育有关。所以长期缺少⽗母关爱的留守⼉童可能会有⼀些⼼理困扰,可能会有⼀些⽣活、⼼理、学习等⽅⾯的问题。另外,学校教育没有或很少考虑到留守⼉童的特殊⼼理需要,急缺有针对性地进⾏教育引导。以往研究主要涉及由“隔代抚养”、⽣活上的“单亲家庭”等家庭缺失情况所引起的⼀些问题。主要问题表现有:性格惰化、⼼理⽼化、信⼼退化、焦虑、抑郁、⽣活功能弱、⾃控能⼒弱、学习成绩差等。有报道显⽰:⾸先,留守⼉童的学习状况令⼈担忧,他们对学习和⽣活缺乏热情,进取⼼、⾃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其次,留守⼉童的⾏为习惯较差,说谎、⼩偷⼩摸,打架⽃殴,花钱⼤⼿⼤脚,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动性,会带坏其他同学。再次,留守⼉童⼼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和⽗母分离,使他们在⼼理和⽣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情绪消极,孤僻任性、⾃私冷漠等特征,产⽣了叛逆、厌世情绪。据基层妇联的调查反映,留守⼉童在遇到挫折时有4.7%的孩⼦觉得⽣活没有意思,有0.5%的⼈产⽣过⾃杀念头。[2]留守⼉童⼼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能够了解留守⼉童的⼼理健康状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在留守⼉童⼼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做相关的差异⽐较研究旨找到留守⼉童⼼理问题的具体⽅⾯以做好留守⼉童⼼理健康辅导,提⾼他们的学习成绩,使留守⼉童⽗母安⼼务⼯,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做好留  守⼉童⼼理健康辅导,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留守⼉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代的幸福和社会稳定,因此急需关注他们的⽣活、学习、⼼理等各⽅⾯的状况,本⽂从⼼理健康⾓度调查研究他们的⼼理,以为更进⼀步的研究提供第⼀⼿资料和参考。

  ⼆、⽅法

  2.1 研究对象

  留守⼉童现象较严重的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镇沙⾏村,该村有7300余⼈,其中外出务⼯⼈员有700余⼈,留守⼉童有200余⼈。所选取的作为调查对象的留守⼉童的年龄范围从6-17岁,全为⼩学⽣和初中⽣。调查对象中男⽣72⼈,⼥⽣64⼈;1-3年级的有32⼈,4-6年级的有40⼈,7-9年级的有64⼈;学习成绩优的有64⼈,良好的有24⼈,⼀般的有40⼈,差的有8⼈。

  2.2 研究⽅法

  通过⼴泛收集并分析以往关于留守⼉童的研究成果、访谈部分留守⼉童,得到关于留守⼉童⼼理健康及⽣活的各⽅⾯可能存在的问题,据此构成问卷的基本框架。最后形成的问卷——《农村留守⼉童⽣活状况调查问卷》由亲⼦关系、⼼理健康况、学习⼼理健康状况、⽣活习惯四部分组成,共23个题⽬。为了消除被调查者对⼼理健康产⽣敏感⼼理或抵触⼼理,问卷的名字采⽤⽣活状况调查。

  2.3 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为2014年2⽉,在调查过程中,采取随机抽样,同⼀地点被试同时答卷,统⼀收回的措施,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于难以集中的留守⼉童则是分组到农户家⾥发放问卷,并按标准程序指导其进⾏填写。实际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6份,有效回收率为91%。数据、图表⽤

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

  三、结论与分析

  3.1.1 留守⼉童⽣活⼼理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隔代监护的留守⼉童占52.9%、⽗亲或母亲单亲监护的占41.2%、同辈监护和⾃我监护的占5.9%。⽗母半年回来⼀次的占17.6%,每个⽉回来⼀次的占41.2%,经常(⾄少每周⼀次)的占43.2%。留守⼉童特别想念⽗母的占29.4%,想⽗母的占52.9%,⽆所谓的占11.8%,不想的占5.9%。依恋关系上,52.9%的留守⼉童⽐起监护⼈⽽⾔与⽗母在⼀起更开⼼,23.5%的选择了监护⼈,另外的觉得都⼀样开⼼。88.2%的留守⼉童知道⽗母外出打⼯是为了挣钱给他们读书,5.9%的认为是挣钱让他们穿上新⾐服,5.9%的⼈表⽰不知道。所有留守⼉童都不怪⽗母常年不在家。

  3.1.2 ⼼理健康状况

  对⽗母出外打⼯,41.2%的留守⼉童表⽰很理解,52.9%理解,还有5.9%不知道。情绪上,5.9%的留守⼉童常常表现出抑

  郁情绪,52.9%有时,35.5%很少,5.9%从不,此⽐率与焦虑情绪⼀样。解决抑郁或焦虑情绪的⽅式上,11.8%的留守⼉童选择对⽗母说,11.8%对监护⼈说,35.5%对同学或⼩伙伴说,5.9%对⽼师说,35.5%不说。在意志坚持性⽅⾯,29.4%的留守⼉童总是不达⽬的不罢休,23.5%的经常这

样,29.4%的优势这样,11.8%的很少这样, 5.9%的从不这样。从别⼈的评价来看,5.9%的留守⼉童认为很少有⼈说他们⾏为表现不好,94.1%表⽰从未有⼈这样说过。

  3.1.3 学习⼼理健康状况

  学习动机上,70.6%的留守⼉童选择的是学习很多有趣的知识,17.6%的表⽰是为了挣钱,其余的则是不知道或认为是为了和同学们玩耍。学习上遇到难题时11.8%的留守⼉童留着到学校问⽼

师,5.9%问监护⼈,41.2%问邻家的哥哥姐姐,还有35.3%留着到学校与同学⼀起讨论。学习兴趣⽅⾯,23.5%的留守⼉童认为学习特别好玩,52.9%认为好玩,17.6%没有感觉,另外的⼈为学习不好玩。学习习惯⽅⾯,29.4%的留守⼉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有41.2%学习习惯不稳定,其余的则没有固定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纪律上,从不迟到的占70.6%,有时迟到、很少吃到的占29.4%。学习⽤品供给上,64.7%的留守⼉童都是有求必得到,11.8%有时得到,另外的则是很少或从未得到。

  3.1.4 ⽣活习惯状况

  男⼥留守⼉童在思念⽗母、给监护⼈⼲活、⾃⽴程度三⽅⾯有着显著差异,表现为⼥孩⼦⽐男孩⼦更想念⽗母;⼥孩⽐男孩⼦⼲的活更多;⼥孩⼦⽐男孩⼦⾃⽴性更强。

  护的留守⼉童,在调查中就没有此类留守⼉童。在与⽗母的"依恋关系上,留守⼉童与⼀般⼉童有着⼀些差别,留守⼉童与⽗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没有⼀般⼉童强烈,甚⾄有些⼉童对⽗母都不想念。这可

能与长期不与⽗母⼀起⽣活有关。留守⼉童基本上都能明⽩⽗母外出务⼯的真正⽬的,这也是他们不怪⾃⼰⽗母长期不在家照顾他们的原因所在。不过也有部分⼉童不知道,这些⼉童基本上都是低年级的学⽣。留守⼉童基本上都能理解⽗母远离家乡去打⼯,但是⽆论在⽣理还是⼼理上,他们都处在成长阶段,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些问题,也常出现抑郁或焦虑等负⾯情绪,从调查的结果看,有相当的⼀部分⼉童经常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解决的⽅式有相当⼀部分是不跟别⼈说,⼀个⼈闷在⼼底。这是⼀种不健康的处理负性情绪的⽅式,在这⽅⾯,作为⽗母⼀般有⽐较敏锐的观察⼒,会感到孩⼦不愉快或急躁,但作为监护⼈,或者由于年龄过⼤,或者由于年龄过⼩、对留守⼉童的关注不够,致使他们⽆处诉说,长期下去就会导致不合理的、不健康的处理负性情绪的⽅式。在性格、⾮智⼒因素等的发展上,很多留守⼉童受了限制,他们在意志坚持性等⽅⾯的表现不尽如⼈意。另外从别⼈评价他们的⾏为来看,的确存在⼀些留守⼉童的⾏为不够⾼尚。学习成绩基本与⼀般⼉童⽆异,学习动机也基本良好。在处理学习上的难题上他们不能向⽗母询问,因此相当⼀部分⼉童选择问邻家的哥哥姐姐,这不失为⼀个好的⽅法。在学习习惯上的表现还存在⽋缺,有很⼤⼀部分留守

  ⼉童没有良好的学习⽅法,他们多是只完成⽼师布臵的硬性作业,⾃⼰更是很少主动去预习、复习。在学习兴趣上,他们都没有不好的表现,这可能与全社会基础教育的进步有关,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及兴趣普遍很⾼,也可能与现在对知识的实际需要有关。学习纪律上,留守⼉童都表现得很好,这与中⼩学⽣普遍⽐较遵守纪律关,尤其是⼩学⽣视⽼师为权威,更是不敢违背⽼师的纪律。在学习⽤品的供给上,多数留守⼉童能够得到⾃⼰想要的,基本上是有求必得,但也有⼀些⼉童很少或根本得不到,这可能与监护⼈的⾏为⽅式、性格特点等有关。在外地打⼯的⽗母由于长期不照顾孩⼦,不在孩⼦⾝边,感到⽋孩⼦很多,很愧疚,就会在经济上多给与孩⼦⽅便,多让他们买点⾃⼰喜欢的东西,孩⼦也因此可能会养成乱花钱的习惯。结果显⽰,的确有相当⼀部分留守⼉童经常买⾃⼰不需要的东西,甚⾄于别⼈攀⽐玩具等。这种现象不利于孩⼦健康⼼理的形成,容易形成嫉妒等各种不良的⼼理,因此⽗母在给予孩⼦零⽤钱的时候要多嘱咐监护⼈,不能养成他们不良的⽣活习惯,平时更要注意对孩⼦的教育,可以通过写信或电话的⽅式。留守⼉童⼤部分经常帮监护⼈⼲活,这可能是监护⼈的要求也可能是孩⼦⾃⼰愿意的,但这可能会花去孩⼦学习的时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但只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还是有益的,让他们懂得体谅、理解、帮助他⼈,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留守⼉童的⾃理能⼒较强,⼀般⼉童的⽣活起居等各种事多半由⽗母代劳,但他们由于得不到⽗母的照顾,因此基本上⾃⽴性发展的较好,“穷⼈的孩⼦早当家”,也正是道理。性别差异研究表明,⼥孩⽐男孩更想念⽗母,这也许与⼥性⽐较恋家有关。⽽且⼥孩⼦⼀般⽐较听话、乖巧,因此她们更多的帮助监护⼈⼲活,⽗母不在⾝边就靠监护⼈了,男孩⼦则不⼀样,他们宁愿⾃⼰出去和⼩伙伴⼀起玩耍⽽不愿意留在家⾥⼲活。⾃⽴性上,由于调查到的是⽣活⾃理,⼥孩⼦⼜⽐男孩⼦表现更好。⾼年级的留守⼉童由于⽗母出去较晚,再者学校教育已经处显成效,他们在家庭、学校等各种环境的交互作⽤下习得了各种⾏为习惯,⾃然⽐低年级的留守⼉童表现的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由于在更⼤程度上理解⽗母外出打⼯,他们能够安⼼学习,以此来报答⽗母在外⾟勤劳作。学习成绩好于很理解⽗母这⼆者谁是因谁是果很难说,但⾄少⼆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改变留守⼉童对⽗母长年在外务⼯的认知也是很必要的,能过帮助他们在⽗母不在⾝边时更好的学习、⽣活、成长。要得到更确切详尽的研究结果,还需要进⼀步的调查研究。

  四、⼲预建议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针对安徽省农村留守⼉童现状,提出以下⼏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制定⽅针、路线、政策之⽤。

  (1)加强家庭教育。⼀是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童的全⾯健康发展。留守少年⼉童出现的⼼理健康问题,有农村现实⽣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母的⾃⾝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

  少⼈认为,只要给孩⼦留下更多的钱,让孩⼦有实⼒接受更⾼的教育,就是对孩⼦负责,也是⾃⼰

⾟苦打⼯价值的体现。这是⼀种错误的⽚⾯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留给⼦⼥财富,不如让⼦⼥成为财富”才是更明智的。⼆是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在沟通时间上,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活,应该全⽽了解其⼼理、⾝体、学习等⽅⾯的综合情况,让孩⼦感受到⽗母的关爱;在沟通⽅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书信的⽅式,这对于孩⼦的情感发展⾮常有帮助,⽽且还能让孩⼦得到锻炼。我们在访谈中就发现,许多学⽣习惯通过书信、⽇记来抒发和宣泄内⼼感受,尤其是⼩学⾼年级学⽣和初中学⽣,他们处在青春期这⼀特殊年龄阶段,对很多⾝体、⽣理、⼼理的变化感到不知所措,⽽⼜⽆⼈诉说时,书信是⼀个很好的交流沟通⽅式。三是外出务⼯的家长还要和学校,特别是孩⼦的班主任⽼师经常保持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孩⼦的动态。

  (2)加强农村中⼩学对留守⼉童的教育与管理⼀是细化留守⼉童的寄宿管理,要经常组织留守⼉童参与⽂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吸引留守⼉童参加⽂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留守⼉童在⽼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是建⽴留守⼉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童登记备案,

  分类区别对待,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童的⾝⼼健康,学校⽼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联系,了解孩⼦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三是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发展规律的⼼理课程,专设⼼理教育教师,共同对⼉童的显性和隐性的⼼理压⼒进⾏疏导,为留守⼉童排忧解难,引导⼉童⾛过⼈⽣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童健康、和谐发展。

  (3) 完善社区管理职能。社区的家长学校和村级组织充分利⽤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转变家长的错误认识,指导家长外出务⼯期间和孩⼦的联系。农村基层组织应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童的道德建设,与家长签订⼉童道德建设责任状,实⾏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要建⽴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基层党政机关有⼤量富余⼈员,中⼩学校有⼤量退休⼈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学⽣的监护和教育⼯作。可考虑⼭区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关⼯委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学⽣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之间关系的桥梁作⽤,对⼉童的影响产⽣合⼒效应。

推荐访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留守 调查报告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