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教学设计》读书笔记读后感(全文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求理解教学设计》读书笔记读后感(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本书的目的就是通过优秀的教学设计 ,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的理解她们所要学习的知识。这里的“理解”并不是单纯的知道,知道和理解是有明显区分的,在书 P39 页,有关于知道和理解的表格,知道指的是知道这件事,而理解是比知道更深一层,即这件事为什么发生、意义是什么,而且理解更加的具有主观性。同时,知道和理解的不同也是具有细化等级的,如“识别、熟悉、领会、掌握、知道、领悟、理解”,逐步递增,理解包含的含义更为广泛。要想学生达到这种理解的程度,本书认为设计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设计的最主要变化就在于:P20 设计者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之前必须思考如何开展评估,而不是在一个单元学习即将结束时才建构评估。逆向设计要求我们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者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讲内容标准或者学习目标具体化。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开展,相较于灌输式的教学,灌输式的教学通过依赖于教材,通过教材来定义教学内容和教学次序,他是教材导向的,而非目标导向的。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他共分为三个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2.确定合适和评估证据。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1. 确定预期结果 什么是有价值的、恰当的结果 关键的预期学习是什么 学生应该理解、知道什么,以及能够做什么 什么样的大概念能够包含所有的目标
在制定这些预期结果时要参考已发布的课程标准或者其他标准,找到具体的依据。
书中第三、四、五、六章针对阶段一展开叙述,讲解。
2. 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预期结果的证据是什么 什么是预期理解的恰当证据 要思考,学生达到什么程度或能完成什么表现性任务就能证明学生知道、了解或理解了我们设定的目标,所有的可被用于评估学生理解的工具都可以使用,如传统的测验、考试,以及一些表现性任务、表现性项目等等都可用于评估。这就是一个设计评估方式的阶段,在书中,第七、八两章讲到。
3. 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根据之前确定好的预期结果和评估证据,进而做好教学计划的其他细节,如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以及资源材料的选择等等。
在该阶段需要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能够促进理解,增进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并发挥学生的长处,该内容在该书的第九、十两章涉及到。
明确目标,也即阶段一中的确定预期结果的最重要环节。
其中包含:1.所确定的目标。2.预期的理解是什么。3.我们需要思考哪些基本问题。4.作为单元学习的结果,学生将会获得哪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1. 所确定的目标:指的是正式的、长期的目标。如课程标准、项目目标、学科目标以及表明学习结束水平的成果。评价术语:从整体角度看,教师教案的最大缺陷就是在课堂、单元以及整个课程学习中缺乏重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强调对大概念的深入理解,没有培养完成核心表现性任务所需的能力,而仅仅是陷入成千上万的零散知识和技能之中。
2. 预期的理解:要基于可迁移的大概念来确定持久性的理解。大概念赋予内容意义,将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
3. 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典型的目标,并且有些问题是相对模糊的,即提出的基本问题与确定的学习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我们认为,基本问题的提出就是为了强调大概念,大概念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同时学生也将围绕她们开展学习。
4. 知识与技能:技能指的是那些技术,包括复杂的程序与方法,教学设计者需要说明经过指导、实践与训练,学生在技能上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在技能培养方面,要注意学生的使能技能,即达到某个技能所需要的前置技能,前置技能没有做到位,那后置技能必定受到影响。
什么是真正的大概念 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大概念作为教师教学的
得力助手,发挥着“概念魔术贴”作用,她们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并使之在大脑中的得以巩固,在概括一下来说,大概念就是一根线索,能够把整个课堂教学穿起来的一根绳,有了他课堂的教学环节就像是有根之木、有泉之水。而大概念的迁移作用就体现在:如学生理解 A,A 属于大概念的下级,学生需要理解 B,B 也包含在大概念中,故学生能够通过理解 A,进而帮助理解 B。
教学的优先次序框架 理解了大概念后,在确定知识和的内容时需要考虑什么内容是重要的,进 而 对 内 容 知 识 进 行 框 架 排 序 , 如 下 图 :
理解六侧面
我们一直在说大概念是什么,确定的目标是什么,在确定这些是什么时,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确定学生需要理解什么,从理解出发,进而去回复大概念是什么,我们要确定的目标又是什么,可以说,我们可以用理解六侧面中的语言去概括大概念,统领目标。
为什么理解有六侧面,首先他有可能有更多的侧面,只是作者归纳了六个侧面。因为理解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固对理解的界定工作变得很困难,也正因此,对理解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就变得更有意义。这些不同的侧面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角度不同。
共分为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
1. 解释 定义:恰如其分的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通过理解的解释侧面,我们能够去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或者回答的解释,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持,来证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种评估可以是绩效任务、项目、提示或者测试,要求学生独立解释所学内容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回忆、再现,将具体的事实和更大的观点联系起来,而且要能证明这种联系是合理的,要展示他们的工作过程,而不仅仅是给出答案,用证据支持的自己的结论。如只能回答出天气取决于风、
不吃糖会减肥,我的幸福来源于有钱这些理论往往没有大错,但是确是不完整或者是缺乏经验的,一个好的学习者达到对以上的了解还需要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不吃糖会减肥,要给他的结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解释)才能侧面证明他对这个的理解程度。
2. 阐明 定义: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阐明如何能够体现理解,当一个人能有趣地阐明当前或者过去的经历并且这种阐明意义重大时,说明他达到了这样的理解。和解释类似,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对一个事件的理解,以自己的语言,以自己的论证来说明事件背后的意义、数据的重要性忙活着给出扣人心弦的诠释。在这方面上,一些历史上的有名的辩论家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如马丁路德金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他的用语,把隐藏在民权运动背后的复杂观点和情感表现出来。比如乔布斯在创办苹果公司的早期,凭借他自身强大的口才,能够让大量人才为他所用,达到他的目的。
阐明和解释的区别在于阐明需要依托具体的情境,而解释他可以是一个现象,也可以是一个观点,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阐明能力的作用在于:不仅教师需要有这种能力,学生也同样需要拥有这种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想法得到必要反馈,促进对某些解释的不断修订和验证。
“必须有一些活动和评估是要求学生阐明本质不确定的事物的——这与典型的有正确答案的测试完全不同,学校教育不能人云亦
云,而应该作为一种意义建构的途径,或者作为验证阐述的入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多种的可能性”P104.这点上在美术学科上体现更加明显,美术不像其他学科类的课程,如数学、物理等,有标准答案,相反,他是一门以感受为主的学科,感受是非常具有主观性的,故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件美术作品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引导学生的思考朝着要求的方向发展。
3. 应用 定义: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这里提到了一个新名词:机智。给出的解释是具体情境中的知识。这与理解的“应用”相不同,应用要求的是先学后做,而在机智这里是先做后学,与之前的“解释”类似。
在 104 页也有对应用的解释。“(通过理解)一个人能够将概念、原理或技能应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和情境中,这说明他充分地掌握了这些内容。这种标准判定了一个人具有多少能力才算够用,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人们可能需要新技能或者新知识。” 准确的说就是从在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看做是理解的程度,但是我们在真正看待理解时,不仅要看学生在应用中体现出学生在应用前掌握的知识水平程度,还要看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到的新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看才行。、 4. 洞察 定义: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洞察是阐明的前置,他与阐明类似,但又有所区别,他侧重于是否意识到某个点,而阐明侧重于深挖这个点。
从批判性思考的角度看,具有洞察力的学生有能力解释各种似是而非的、未经检验的假设或者结论,当学生具备或者能够获得洞察力时,她们就会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批判地审视那些习惯性的或者本能的信念、感觉、理论和诉求。概括性的说就是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单一角度,在书中举了很好的例子,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到底是什么,当时我们学习课本时都学到是因为英国对殖民地的暴压统治导致殖民地起义进而独立,但是实际情况是英国对殖民地的政策很自由,人们也有权利,故独立战争的原因可能更加的复杂。
文中有一段写的非常好,意思大概是所有的文化产品都含有作者的主观性,有用具有洞察力的眼睛去看待。“每个人都能从新闻报道中察觉到其所传达的观点各有立场,那么为什么在面对教材内容时我们就做不到呢?人人都知道作者的观点决定了内容的选择,文章的重点和行文的风格,那么为什么教育工作者们不帮助学生利用这些语言技巧来理解教材内容呢?教材的编写者们是基于什么样的问题和假设来编写教材的?” 是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和不同的观点,不仅仅包含学生之间的不同观点,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些大家、学术界等针对某个问题的不同观点,丰富学生的见识。提高其洞察的有效性。
5. 神入 定义: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神入的概念更加像我们在口语中提到的“理解”,即最普遍的意义,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摆脱个人反应而转去获取别人反应的能力。
神入可以使我们超越那些看似古怪的、不同的、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观点或人,认识到其中有意义的东西,克服自己的习惯性思维,说不定就能理解某些看似奇怪实则重要的观点。
神入相较于洞察,他其实是洞察的一种形式,被包含于洞察中,洞察是冷酷的,他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解析事物,而神入是洞察的一种形式,他是有温度、有感情的。神入需要将心比心,要求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这之中尊重使我们思想开明,当他人的观点与我们不同时能仔细考虑她们的观点;神入需要更多的学习体验,为了确保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概念,与教材所能提供的体验相比,学生应该需要更直接或者更拟真的体验。
6. 自知 定义:知道自己无知的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通过自知,可以了解哪些是我们不理解的,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准确自我评估,自我调节的能力反映了他的理解力,不成熟的思维不仅表现为无知无能,还表现为不思进取。
自知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要求我们自觉的质疑自己看待世界的
方式,意味着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更好地进行教学和评估自省。
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的设置属于阶段一, 他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能够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一般来说,基本问题比理解包含的广度更大。有人会问,基本问题有几个?在每个单元应该设置几个基本问题,书中给出的解答是“要寻找为数不多的好问题”,就是说数量不唯一,但是问题要到位,根据课上老师所说,假如一单元有四课,基本问题尽量保证每课存在一个,一单元中共有四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设置基本问题?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以至于去揭示某一话题的真正价值,包括能让学生神入思考的问题,而不只是 给出标准答案,这些问题设计范围广,充满迁移的可能性。探索这样的问题,能够使我们揭示某一话题的真正价值。
基本问题是什么? 书中开头讲到,最好的问题时指向和突出大概念的。通过基本问题,学习者可以探索内容中或许仍未被理解的一些概念、主题、理论和问题,在借助启发性问题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如果这个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我们可以把这种问题称为基本问题。关于怎么做的问题,基本问题包含以下六个指标,1.真正引起对大概念和核心内容的相关探究。2.激发对更多问题的深度思考、热烈讨论、
持续探究和新的理解。3.要求学生考虑其他不同的观点,权衡证据,证明自己的想法和回答。4.激励学生对大概念、假设和过往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持续的反思。5.激发与先前所学知识和个人经历的有意义的联系。6.自然重视,为迁移到其他情景和学科创造机会。而运用这六个指标,则要看提出的基本问题与教师所要进行的目标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教师想要考察学生对于明朝经济的掌握情况,那他提出问题:明朝经济与什么有关联?这时就要看“明朝经济”与问题“明朝经济与什么有关联”之间的关系,用指标来衡量。该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能不能引发学生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呢?这些都是衡量的方面。因此,一个问题他是否“基本”,取决于我们为什么提出他,我们想要学生如何解决他,以及该问题后面跟随的学习活动和评估是怎样的。
在第二章中对理解是什么已经做了比较系统的解释,但是并没有概括的讲,在第六章,架构理解中,用了五个显著的特点,概括了什么是理解。一、理解是一种从专家经验中得出的重要推理,表...
热门文章:
- 《围城》读后感范文4篇2025-01-09
- 呐喊读书读后感五篇例文8篇2025-01-07
- 革命农民英雄故事《红旗谱》读后感6篇2025-01-07
-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读书读后感8篇2024-01-10
- 关于《离骚》读后感优秀多篇6篇2024-01-05
-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读后感4篇2024-01-01
- 《草房子》读后感作文短篇五章7篇2024-01-01
- 读《艾青诗选》读后感悟3篇2023-12-30
- 学生阅读资治通鉴读后感悟5篇2023-12-29
- 心理学相关名著读后感悟8篇2023-12-2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