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读后感六篇【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读后感六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故乡》读后感
从一个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人到历尽风霜被世俗打磨得很圆滑的人,从原来的待人真诚到现在的处事圆滑。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痕迹,是那个时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少年时的闰土面色红润,心里有无边无尽的想象,知道很多城里小朋友不知道的事情,生活过的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再一次偶然的机会上作者与闰土相识了,通过“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作者流露出了小时候城市里富贵人家小孩对乡野人家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这是在那个年代小孩对冲破约束,打破封建迷信的渴望。
但是长大后的闰土,脸上增了很多因每天被海风吹而滋生的皱纹。手也和作者回忆里红活圆实的手不一样了,变得十分粗糙而布满皱纹。作者看见闰土后十分激动地喊了“闰土哥”,闰土虽然内心十分激动,想与很久不见的朋友叙旧,但他却极力克制住了想说话的心,十分毕恭毕敬的对作者喊起了“老爷”。
这一声老爷像一堵厚厚的墙,将曾经的两位挚友划成了两个世界,他们之间不再像以前那样的纯粹了。而后面的对话中闰土一直表现出了贫苦人家养孩子的辛酸,没有足够的钱。他的眼中好像没有了希望,就如他的前路早已被雾蒙上一般,没有了人该有的活力,只剩下一心的麻木和对生存的现实需求。繁琐的事情和众多的孩子将闰土压倒了,丧失了对未来的憧憬。而这个时候是底层劳动人民对富贵人家不愁吃穿的生活的渴望。
或许在那个时代像闰土一样的人数不胜数,或许他就是贫苦人民的一个缩影,或许他是不得不变成这样的。那个年代人们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压迫,政府的腐败以及一堆苛捐杂税,将底层劳动人民压迫的喘不过气来。在那时没有多少人会像作者一样真心待人,平等的对待一个劳动人民,甚至在很多年相见后仍对他记忆深刻,像作者这样的是极少数人。
两个生活环境、经历不同的人却在不同时期羡慕着对方,又被当时的世俗环境不得不拆散了友谊,这究竟是社会的腐败还是人心的腐败。
《故乡》读后感 (二)
乡愁埋藏在岁月的日子里。这么多年,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总想着回去故乡。
那儿很美,如梦一般。
鲁迅先生的故乡是极冷的,总有北风凛冽地刮着;而我那儿是不惧寒风的,深冬时,故乡总有青秀的山四面罩着,像一个婴儿躺在摇篮里,那样暖和;那儿的天也不是苍黄的,而是碧蓝的如一块玉,水也终年绿着;那儿也不是荒村,青竹在山上挺立,青灰色的瓦上也闪烁着明亮的光。
那是什么时候的故乡呢?好像忘却了,只记得那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一片欢笑里,露水滴到台阶上“叮咚”作响。
如今再回到故乡,我却再也看不见露水了,更多的是飞扬的尘土。青山虽然还在,但也秃了不少。没有人再种庄稼,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鱼塘,我好像种庄稼的人都没见过。故乡的人似乎也都不笑了,黄昏时分,我偶尔能听见他们劳累了一天后的叹息。现在,似乎连叹息声都没了。
我疾步行走,在钢筋水泥中寻找,却再没找到那些青灰瓦的房子。行走在那些肮脏的水泥房间,让我痛苦不堪。
凛冽的风,苍黄的天,荒凉的村……我的故乡和鲁迅先生的故乡,竟也是一样的。只是门前的桃树照样开着,却没有欣赏的人了。
几年前,两位老奶奶都是健在的。她们甚至还专程来杭州照顾了我几个月。两位老奶奶一辈子没离过故乡,便也不再离开了,执意守着那栋老房子,但终也是行得路。
忽又记起父亲说的:
“你爷爷奶奶也都将是不久于人世的了。如果他们死了,我也就没有必要再回去了。”
鲁迅先生回故乡,不也是为了接他的母亲吗?除了他的母亲,他在故乡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 原来,我们都是如此。当一个地方没有什么再值得我们牵挂的时候,我们的美好和憧憬,也就随之破灭了。儿时的场景走马灯似的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禁为故乡流下了两行热泪。
可我还会回去,哪怕只抱着一丝丝希望。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本无所谓无的。”毕竟,那是我曾经美丽的故乡。
热门文章:
- 《围城》读后感范文4篇2025-01-09
- 呐喊读书读后感五篇例文8篇2025-01-07
- 革命农民英雄故事《红旗谱》读后感6篇2025-01-07
-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读书读后感8篇2024-01-10
- 关于《离骚》读后感优秀多篇6篇2024-01-05
-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读后感4篇2024-01-01
- 《草房子》读后感作文短篇五章7篇2024-01-01
- 读《艾青诗选》读后感悟3篇2023-12-30
- 学生阅读资治通鉴读后感悟5篇2023-12-29
- 心理学相关名著读后感悟8篇2023-12-28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