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4篇

发布时间:2022-02-28 17:43:25 来源:网友投稿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4篇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篇1

科学家座谈会:“从0到1”的科技愿景

2020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在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从0到1”,是突破当下百年之变局挑战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部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坚实稳固的国内经济大循环......一系列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部署和重大目标的落实和完成,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这一强有力推动,如果说为应对变局作出的安排部署和提出的目标方向是一条与时代挑战“掰腕子”的壮硕“手臂”,那么科技水平就是这条臂膀发达的“肌肉”、敏锐的“神经”、坚硬的“骨骼”,是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诸多部署和目标互为表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化解危机、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把握机遇的重器宝器,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强劲推动。

“从0到1”,是指向科学技术发展最根本问题的伟大尝试。概括来说,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在于“深入浅出”四字,如报告中所言,所谓浅出,指的是科学技术进步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立足把握迫切需求、立足长远发展,研究方向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民的需求,那么社会和人民将成为科技进步的最坚定、最强劲的支持者和推动者,科学技术发展才算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所谓深入,指的是科学技术发展要由问题和需求的“浅”走向基础研究的“深”,要形成各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形成并巩固我国科技强国地位,切实解决科技进步中的“卡脖子”问题,那么加强基础理论、抽象问题的研究力度是必不可少的。在展开“深入浅出”这条主线的同时,协调好资金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0到1”,是对以爱国和创新为首的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记得电影《横空出世》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冯石将军写下“死亡之海得玉浆,天山为屏昆仑障,纵横南北十万里,敢问惊雷何日响”的慷慨诗句后说到:“给中央军委发报,说我找到写好诗、大诗的地方了。”参与原子弹研发和试爆项目的军人和科学家心里都明白,这一去意味着隐姓埋名,意味着餐风饮露,意味着去驯服最桀骜的能量,意味着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与最不确定的未来抗争......这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在有祖国的科学家身上迸发出来的光辉和奇迹,是“从0到1”的伟大勇气所创造的“从0到1”的伟大胜利,是为科学精神打上爱国烙印后产生神奇巨变的真实而壮美的写照,传承这份精神,谈创新时勿忘祖国、勿忘爱国,那么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到达“光辉的顶点”。

“从0到1”,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科技领域的工作本来就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只有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负栋之梁!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篇2

让科技与人才产生“化学反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科研遇上人才,两个“第一”激发出“化学反应”,必然会达到“1+1>2”的效果。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扎实做好科技与人才的结合文章,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人才选出来、用起来。

擦亮选才识才慧眼,激发科技人才活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启动科技人才这个强劲“引擎”,通过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爬坡过坎增添底气。对于科技高质量发展而言,给钱给物都不如给支好队伍。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到求才若渴,在心底里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在行动上惠及人才、吸引人才,着力构建人才聚集的“强磁场”,让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才蜂拥而至。是骡子还是千里马,要拉出来遛遛才知道。同样的,招才引智也要突出实践实干实效,既要尊重学历、资历、论文等客观存在的事实,又要善于透过这些包装来看待人才,以实际能力和业绩贡献为衡量标准,打破隐性台阶,大胆使用那些“没戴帽子”而能力突出的人才,营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持续不断激发科技人才队伍的“一池春水”。

搭建干事创业舞台,锤炼科技人才能力。“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当今世界的发展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换代加快,如果不能以超前的思维来谋划和开展人才培育工作,不仅不利于人才成长,对整个科技事业的发展也会带来极大的影响。要坚持在人才培育上下一番“绣花”功夫,为人才教育和培训“疏通经络”“供血打气”。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一方面避免揠苗助长,另一方面更要避免放任自流,积极探索建立分级分层的科技人才培育机制,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为人才提供培训课程,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思维活跃、技能高超、作风优良的战略科技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主动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对其提出的好思路、金点子,在经过一番严密细致的研判和评估后,充分赋予其技术路线决策权、人员调动权和经费支配权,确保人才的创造活力和聪明才智在广阔的舞台上得以施展。

打造优越服务环境,增强科技人才动力。“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无论在何时何处都是众人争抢的“香饽饽”。可以肯定的是,引才是一时的,留才则是长久的,留住人的难度远胜于引来人。因此,必须持续完善和优化人才服务机制,从工作、生活、精神等多个方面为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切实打造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要大力提升人才安居品质,加快建设集居住、商业、教育、医疗、文化交流等服务为一体的特色人才公寓,积极帮助符合入住条件的人才解决住房需求,让人才住得下,更驻得下。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人才服务站,为高精尖人才提供“一对一”的管家服务,解决人才在子女入学教育等方面问题,切实免除后顾之忧,让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要注重对人才思想的保驾护航,既重视成功,更宽容失败,让人才能够撸起袖子放心干,甩开膀子奋力搏。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篇3

乘风破浪 向“蓝色”战略进发

近日,与“浪”有关的词汇颇多,不管是哔哩哔哩网站上引发社会热议的对青年一代的“后浪”称呼,还是引爆收视“燃点”的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都让人们感受到这股迎面而来的“浪”的威力如此之大,恰如海浪般席卷而来、势不可挡。

对于真实的“浪”而言,我国在这方面也颇具优势和发言权。海洋是大自然赋予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而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拥有辽阔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当前,我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亟需“乘风破浪”,向海洋深处、向“蓝色”战略进发,这对于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价值。

让“蓝色”信念照亮“乘风破浪”之路。信念是指引人们前行、照亮远方之路的“灯塔”,是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能帮助我们驱散漫漫长夜的恐惧,不再迷茫彷徨。要开发好、利用好“蓝色”战略,我们也需要厚植蓝色信念,为推进向海洋深处进发摇旗呐喊、鼓劲加油。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也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倘若没有下定久久为功的信念与决心,鼓起“乘风破浪”的勇气,持有“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韧劲,则会对眼前的茫茫大海“望洋兴叹”“望而却步”,无法向“蓝色”战略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让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为国所用、为民造福。

让“创新”引擎激活“乘风破浪”之舵。轮船的扬帆远航离不开船舵的明确坐标、指引方向,要做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领航者”“掌舵人”,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进而为向“蓝色”战略持续进发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为占据海洋科研“高地”抢占先机。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唯有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以创新作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法宝,通过加强与他国之间的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海洋研发基地、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才能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海洋这一宝贵资源,切实激活“乘风破浪”之舵,对标世界一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释放创新潜能,不断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实现全面发展。

让“铁军”牢固守好“乘风破浪”之石。身处茫茫海洋之中,要时刻提防潜藏的危险,也要时刻守好“行稳致远”的压舱石,避免在大风大浪中倾覆。要向“蓝色”战略进发,则需要锻造出色的“蓝色”力量,建设一支守好“乘风破浪”之石的人民海军,守好海域国门,让祖国的海岸防线安稳可守、固若金汤。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南海海域海上阅兵时强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加快海军现代化进程,善于创新、勇于超越,努力把人民海军建设成世界一流海军”,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加强前瞻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快提升海军作战能力,使其肩负起强大现代化海洋之师的历史重任,方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绘就新时代海洋强国的“路线图”,乘风破浪、无畏艰险,一心向着“蓝色”战略进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扬帆远航,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通知篇4

以创新力量书写中华民族“强国篇”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七章《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发展瓶颈。”

今年9月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我国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十四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位,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毋庸置疑,创新是支撑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强大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中国一直都是勇于创新的探索者、开拓者和突破者,始终将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破旧立新、脚步不停,以赶超的实力、奋进的姿态和崛起的速度,成为世界创新版图中的一块,在开拓进取、反复实践和善谋长远中走出了一条强国之路,以创新力量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强国时代。

开拓进取是创新的“点火器”,点亮“中国智慧”。时代大势浩荡奔流,一个国家想要实现更大发展,既要有顺应时势的大转变,更要有盘山绕石的智慧,守旧为拦路丘壑,创新为通行坦途。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敢于开路的精神必不可少,它是创新的“点火器”,中国正是在不断开拓进取中让创新活力迸发、精彩涌流。善于从危中育机,激荡更强动力是“中国智慧”,这种智慧在疫情防控期间可见一斑,云招聘、云毕业、云办公、云购物、云出行等新业态涌动着澎湃活力,于逆流中飞扬,在逆势中腾空。“云动力”是经受住考验、蕴藏着潜力、看得到前景的韧性力,中国顺势而为,加速壮大新动能、新业态,打造优势和潜力“长板”,打通了经济循环的“血淤气滞”,在新领域的开辟和发展中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不断刷新的创新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

反复实践是创新的“加速器”,点燃“中国速度”。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国创新发展“从0到1”的每一步都是在不懈努力中完成的,创造力不会凭空产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国与时间赛跑,向未来进军。从学习借鉴到自我突破,从小步跟跑到大步跨越,从点滴进步到重大成就,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势离不开不舍寸功的反复实践。如今,中国的创新力量厚积薄发、不容小觑,激荡着十足的发展活力。无论是深海探测还是载人航天,无论是疫苗研发还是人工智能,又或是在交通运输上的持续突破都是有力的佐证。创新既是飞天的“翅膀”,也是入海的“蛟龙”,既是数字的“大脑”,也是奔驰的“骏马”,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生活巨变。我国的创新之“轮”驱动着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点燃了“中国速度”。

善谋长远是创新的“助燃器”,点绘“中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如何抓、怎么谋,这是中国的态度也是中国的思路,中国用创新之笔“画好窗子”,让奋进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创新释放出的巨大红利造福人民群众。创新之路,赓续过往、连接未来,更应看到的是中国的创新发展道路,要让创新在中华民族的广阔大地上开出更为绚丽的花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善谋长远之道,高度重视科技人才成长,不断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每个“点”的突破,描绘的都是中国创新发展的美好未来。中国,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浪潮中,是能“稳舵”“远航”“冲浪”的非凡战艇,“稳”得住致远船舵、“冲”跃出崭新方位、“航”载着美好未来,风险挑战浑不怕,中国有创新底气亦有创新朝气,必将走出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

推荐访问:托起 强国 征文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要求 科技托起强国梦主题征文200 科技托起强国梦主题征文活动1500字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 《科技托起强国梦》主题征文 关于科技托起强国梦的征文 科技托起强国梦优秀征文 科技托起强国梦的征文稿 科技托起强国梦征文格式 有关科技托起强国梦的征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