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中语文_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2-03-22 09:26:4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_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_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揣摩重要语句含义。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掌握悼词的写法。

 【教学难点】

  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今天我们学习他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为他写的一篇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文体特点 悼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开头——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

 2、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

 3、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三)展示学习目标 (四)整体感知 1、默读 2、小组讨论 3、学生回答 4、教师点拨 第一部分 (1)

  追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 (2—8)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及其影响。

 第三部分 (9)

  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五)研读课文 1、第一段如何交待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用了哪些词语来交待的?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

 (1)“下午两点三刻”: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2)“停止思想”能不能换成“心脏停止跳动”? 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

 (3)“在安乐椅上”,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

 “永远”、“睡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

 2、第 2 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

  (这个人)

 )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速读课文,3-7 节:找出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 作为一个科学家: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等许多领域。

 作为一个革命家:办报纸、参加各国工人组织、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①第 6 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怎样?

  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讲述马克思对科学的贡献过渡到讲述对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第 8 段交待了几种对待马克思的态度? ②运用的怎样的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政府—驱逐他;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革命战友—尊敬、爱戴、悼念。

 ③敌人的恨和战友的爱对比,说明马克思的贡献巨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4、第 8 段的段尾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对马克思作出怎样的评价? 马克思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敌人全部是因为革命斗争才树立起来。

 5、第 9 段只有一句话,你觉得它和全文有什么样的联系?

 这句话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继往开来。

 (六)讨论交流、揣摩语言 1、开头“3 月 14 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为什么时间如此详细?“最”、“还”又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写明具体时刻,是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说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

 “最”: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无与伦比的地位。

 “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 和遗憾的感情。

 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有何作用?能否将“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为什么? 【明确】

 该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同时,从这两个方面领起下文的内容,是全文的总纲。

 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

 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内容宽泛,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

 3、“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明确】

 “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即剩余价值。

 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4、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

 “使命” 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七)拓展·交流

 “我心中的马克思” (八)结束语 尽管这是一篇悼词,但在这里我们品到得似乎并不是太多的伤痛,更多的却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鼓舞,更多的是对马克思的羡慕与敬意!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美丽的,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咀嚼的美丽.......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理论思想,他开启了一个时代;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革命实践,他的斗争卓有成效;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意志精神,他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他一生里几无一个私敌。

 马克思的美丽,在于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情分析 议论文的学习中,学生对演讲辞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在学习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与《我有一个梦想》之后,学生对演讲辞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学习这篇文章也就有了基础。但这篇文章属于演讲辞中的悼词,高中课文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所以对悼词结构的介绍很重要,这是应用类写作的基础。

 另外,鉴于马克思身份的特殊性,文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可能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利于学生理解。但这也只是表层的。对于一个伟大人物的评价,无法仅用这一堂课来呈现,所以教学重点还是放在语言与结构上。

 根据课标要求,本文是属于应用文类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采用的是诵读法与教师点拨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对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讨论法,通过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再由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效果分析 首先,课堂教学流程完整顺畅,完成了“思路分析”“品读语言”的教学目标,有讲有练,当堂掌握。

 其次,教学重点突出,根据学生的学情,详略得当。本文结构比较清晰鲜明,学生自己就可梳理出来,所以学生第一环节的活动较为活跃,他们轻松地梳理出结构脉络。对于本文的思想内涵,学生往往仅能理解一两个方面,鉴于生活经历的局限,无法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人格与精神,但是语言本身有它的丰富意蕴,品读的过程便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答案

 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表现整体不错。

 再次,由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悼词的特点,课堂氛围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读的环节不充分。可播放一些电影或真实的画面来感染情绪,直观有时比想象的教学效果更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材分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的第三课,属于自读篇目。

 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这篇课文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883 年 3 月 17 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评测练习 一、课内巩固

 1. 加点字注音

 估量.(

  )

  诽.谤(

  )

 芜.杂(

  )

  豁.然开朗(

  )

 悼.念(

  )

  勒.令(

  )

 空.白(

  )

  卓.有成效(

  )

  譬.如(

  )

  嫉.恨(

  )

 衷.心(

  )

  得心应.手(

  )

 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

 ②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地研究的。

 A.探索

 以至

 浮浅

 B.摸索

 以致

 肤浅

 C.摸索

 以至

 肤浅

 D.探索

 以致

 浮浅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他崭露头角....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表现,同学们赞不绝口。

 B.在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了种种议案,出神入化....,喊出了群众的呼声。

 C.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D.一些青年做事缺乏长远眼光,刚入门就打退堂鼓,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法耽误了多少青春。

 4.“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句中加点词能否换为“去世”或“逝世”?为什么?

 5. “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利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加横线的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6.把下面一句话用否定句的形式来表达,但不可改变愿意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7—11 题。

 悼念玛丽·居里·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

 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注:《悼念玛丽〃居里》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 1 卷(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许良英、范岱年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国人,物理学家,因提出相对论而享誉世界。这是爱因斯坦 1935 年 11 月 23 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发表的演讲。

 1.这篇短文在第一段就点明了中心,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2.第一段中的“后者”指的是

 与之相对的“前者”指的是

 3.第二段介绍了居里夫人的伟大品格,请用简明文字概括。

  4...

推荐访问:高中语文_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克思 情分 课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