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学期第五次周考语文试题【优秀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学期第五次周考语文试题【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新学校 语文试卷下学期九年级第五次周考 一、积累与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4 题(8 分) 中国人喜欢梅花,主要是因为它的花姿秀雅、风韵迷人、品格,--------节操坚毅,还因为它耐严寒、报早春、有清香。古代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古人还把梅花的五瓣比作“寿、福、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等人生五福,因此,(
)。
梅从宋代开始大量在南方繁殖起来,逐渐形成许多人工梅林。据范成大的《范村梅谱》记载,当时的梅花 一百种左右。各种梅花-----------------------,,随风摇 yè(①),极有韵 zhì(②)。宋代写梅的诗也-------------------增多,王安石、陆游都有描写梅花的诗流传于世。宋代以后,文人雅士们对梅花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变化,认为“梅以曲为美” “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花匠们-----------------------,故意把梅加工成曲、欹、疏的病梅,以求重价,梅因此失去了自然美。清代的龚自珍特意为了改变这种陋习,买了 300 盆梅,痛哭三日,把盆打碎,把梅的棕缚解去,专辟“病梅馆”以五年为期康复,还专门写了一篇《病梅馆记》。
1.为文中①②括号处填写正确的汉字(2 分)
①-----------
②--------------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高远
婀娜多姿
逐渐
投桃报李
B.高洁
争奇斗艳
逐渐
投其所好 C.高洁
争奇斗艳
逐步
投桃报李
D.高远
婀娜多姿
逐步
投其所好 3.下列填入第一段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一个横额写上“梅开五福”,常被人们在新春之际贴在家里 B.人们写上一个“梅开五福”的横额,常在新春之际贴在家里 C.人们常于新春之际在家里贴上一个“梅开五福”的横额 D.一个“梅开五福”的横额常被人们在新春之际贴在家里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 分)
5.古诗文默写.(7 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口□□□□□.(文天祥《过零丁洋》) (2)《诫子书》中诸葛亮强调淡泊名利与内心清净对君子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口□□□□口,□□□□□□□.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运用比喻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口□口□□□□.□□□□□□□. (4)秋瑾在《满江红》中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 二、阅读5 (45 分) )
( 一)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 6~8 题。(7 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含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含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恶如外人,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同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文中出现很多一词多义或多词同义现象,请各举出一组(两个),并加以解释。(2 分) 示例: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示例:咸来问讯(全,都)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皆叹惋(全,都)
7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开篇描写桃花林的美景,渲染了美好祥和的气氛,暗示下文将会出现奇境· C.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D.刘子骥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人物,结尾以刘子骐“欣然规往”介入故事,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8.作者借桃花源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理想?(3 分)
( 二)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 9~11 题。(8 分) 水益湿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润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③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④“雪窦山”字·(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湿:不通畅。②曳; 拖, 拉。③牧竖:牧童。④髹(xiu) 书; 用赤黑色的漆写。
9.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三处)(3 分)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③相征逐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 分) 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润水尔。
11.请概括文中“雪窦山”与桃花源有哪些相似之处?(3 分)
( ( 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12~14 题。7 (7 分) )
谈读诗与趣味 朱光潜 ①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 ②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部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曲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④第一流小说家不仅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支撑住一因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能见到它的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⑤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⑥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 兰姆(Lan b) 的《莎民乐府本事》未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他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我们读诗,在《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氏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
⑦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松下间童子,古师来药去,尽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者--------------------------:------------------------------------。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 ⑧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水的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
⑨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的“趣味”。
(选自《朱光潜全集》第三卷,有删改) 12.议论性文章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下面列举表达观点的常用句式,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句式,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 分)
句式一:……是…… 句式二:…….要/应该/必须…… 句式三:…….能够/将会……
13.请你仿照本文第⑦段划横线的部分,从你所知道的诗人诗作中,选择恰当的一首为第⑦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 分)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算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来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者-------------------------------------------------------:-------------------------------------------------------------------------------。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 14.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 分)
A.要了解看来不容易而实在很容易做出的地方的佳妙. B.了解和喜欢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和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C.要看出故事以外的东西,而不仅仅只看故事。
D.能欣赏诗,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和其他种类文学。
( ( 四)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9 15~19 题。5 (15 分) )
去艾青先生故乡 钱红莉 ①艾青先生故乡,是距金华市区很远的一个小村子。
②先生老家,大极,无数房子,一进又一进,灰了,旧了。走着走着,至一中庭,天井储满白亮亮的阳光。墙壁阴影处,挂一匾额,《蒋氏家训》,松花黄的底,村几行淡青的字:一戒溺爱护短,要严慈相济。二戒重男轻女,要一视同仁。三戒粗暴任性,要说服疏导。
③“二戒重男轻女”一民国时期的乡绅,早有如此心胸眼界,着实了不起。艾青先生自小便生长于这样自由气氛的家庭,难得。
④艾青先生家,至少有三十间屋子吧,陈列他各个时期的照片,犹如黑白老电影,将一名游子的一生,定格于故乡的庭院。离开众人,我一人自这间屋迈至那间屋,一点点了解他的生命历程…… 我在一张聂鲁达的生日宴会照前,徘徊良久一原来,艾青与聂鲁达处在同一时代。我的脑海里储存的,仅仅有艾青对于一位乡下妇女大堰河的深情,以及那首著名的家国之诗,却不知他足迹遍布东欧、南美、竟也去过聂鲁达的国度,参加他五十岁生日宴会。
⑤看完再去陈列柜寻觅,无数诗集封面,已然逆黄,风一吹,似要折断,许多竖排繁体版本,让人有点儿】恍惚,仿佛一脚踏入旧日时光。所有人影都是用的,唯有思想簇新。
⑥自旧到新,这里有一位诗人一生的路程, ⑦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先生的名篇。稚嫩的脸,闪亮的眼,青葱的语气,阳光映射于孩子们光亮的额上,有白银一样的质地。站在阴影处,认真倾听这些孩子们的发声,一字一顿,语感、韵律以及内在的节奏……忽然感动起来,这是《诗经》里的中国,几千年了,这种民间的气质依然在,未消逝。
⑧一群鸟一样欢快的孩子,有不少热爱写诗的。他们将打印好的诗,呈给诗人蓝蓝批阅。蓝蓝汗流浃背、毫无焦躁之气,一行一行认真地读着,赞美着。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其中一个女孩默默等在最后,腼腆不前。她的老师牵着她走向蓝蓝,帮她寒暄介绍……这位金华乡下的小学老师很了不起,她在孩子们心里种上了诗歌的种子。
⑨去年在黄山宏村,我们放弃午休,静静地坐在餐桌旁,听诗人树才讲自己如何启发孩子们写诗。今年在金华乡下,看蓝蓝大汗淋漓地赞美孩子们稚嫩的文笔。对于真正的诗人,我一直心存敬畏。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光所不能抵达的幽暗角落。
⑩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诗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到哪里去。诗歌的力量潜移默化,它并非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是一片星光映衬另一片星光,是用心的陪伴,是清新的启蒙,也是永久的照耀。
⑪我们去赤松镇,参观佛手园。来得不是时候,佛手的果实十月成熟,那时该是满目橙黄,雍容交错,像抒情的动词,生生不息,绚烂多姿。如今,一派青色,郁郁累累于枝头,温柔沉静。也好,人世过于喧嚣,适当的寡言,何尝不是一种净化? ⑫出佛手园,远处有山,山中有岚,有云,岚清,云白,绸缎一般,棉花一般,曼妙而行,,逍遥自在,除了爱,还有眼前这山川草木。小小人类身处自然,永不孤单。那些草木,那些动物,那些自然界中的生灵,各安其所,相处自洽。而人类,不免焦虑,屡屡焦虑,内在小宇宙紊乱,何不走到自然中,谦卑蹲下,去学习一株草、一颗露珠的宁静? ⑬金华美食,名不虚传。吃到最为新鲜的菱角、莲子,有着自河里采下便来到餐桌的鲜嫩簇新。菱角、莲子这两样水中仙物,生熟皆宜。老菱角皮厚,需双手捧了,以尖齿叩开,吃相颇不雅观。老菱角要怎样吃呢?在小河之上,双腿悬空于老木桥,悠悠荡荡吹着藕花风,如此心无旁骛地吃起来,才契合人类的野性。
⑭有一餐,晕车导致对肉类失去胃口,事后方知,那一道道肉类佳肴,正是大名鼎鼎的金华两头乌烹制而成。我一块也未品尝,但那餐饭,确乎吃出了诗性,只说平常无奇的猪尾、猪头、猪耳之流,是不好登大雅之堂的,但这也拦不住厨师的一颗匠心,他在这些庸常食物下,垫一张荷叶。正是这青翠无尘的荷叶,让一盘莱变得雅致起来。虽未动箸,我一直在观赏它,何其美焉。建于雅俗之间的美,接地气,又有底气,像汪曾祺的那些水墨画,哪怕一棵葱一瓣蒜,涵容不尽,怎么看,怎么美气。你能说一盘被荷叶村托的猪头肉俗吗?不能,因为它让你看见了一颗诗心。
⑮夜里,来自各地的诗人们,坐在灯光下,讨论“人文精神与诗歌”·所谓人文,其非人性与文明。诗歌呢?如果土地的伦理,是长出庄稼,那么,诗歌的伦理,就是要有温暖的心 肠 。
因 为 和 冰 冷 的 智 力 相 比 , 我 们 更 相 信 温 暖 的 心 肠 。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 艾青先生的故乡充满诗情。文中写了哪些与诗有关的事情?(写出两件即可)(2 分)
16.你怎样理解“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明灯,照亮了许...
推荐访问:下学期 第五次 九年级 九年级下学期第五次周考语文试题 九年级语文周练试卷答案
热门文章:
- 新思想奋进新时代学习心得感受优选4篇2025-01-12
- 六稳六保学习心得体会7篇2025-01-12
- 幼儿园2023年度国庆节主题活动方案3篇2025-01-12
- 保持师德演讲稿甄选3篇2025-01-12
- 防网络诈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范文选集5篇2025-01-12
- 在2023年全市模范机关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5篇2025-01-12
- 欢庆国庆节幼儿园的活动方案6篇2025-01-12
- 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职工心得感想3篇2025-01-12
- 新任职领导表态发言稿9篇2025-01-12
- 长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13篇2025-01-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