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日瓦戈医生,译本15篇

发布时间:2022-05-13 13: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日瓦戈医生 译本15篇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1

昨晚,突然想起买了1年多的光盘都还没有看,找出一张《日瓦戈医生》,慢慢欣赏。

特意买的原版碟,画面清晰,配音效果也跟在影院差不多,把音响调大,主题曲如行云流水般在房间回荡,听的我如醉如痴,前苏联音乐真是好听,那抒情而悠扬的曲调像春风佛面,很自然的把人带到那个时代,让我虚无的心顷刻间充满了温柔。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沙皇被处死,新政府建立的时代,应该就是《列宁在1918》那个年代吧。日瓦戈在很小时,有音乐天赋的母亲就去世了,电影很细致的把他母亲下葬的全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还有个镜头是在棺材里他死去母亲的脸部侧面特写,令人震撼,幼小的日瓦戈那稚气漂亮的面庞和无助的神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他母亲的生前好友收养了他,随同这一家人来到了莫斯科。

青年时代的日瓦戈研读医科,但他在诗歌方面的造诣非同寻常,已经蜚名于莫斯科的上流社会。写诗的天赋带给他浪漫多情的性格,却也为他坎坷的一生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由于社会的变革,很快他那些往日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的诗歌,却成了个人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代名词。连年战火,颠沛流离,作为军医他一直奔波在前线救治了大量伤员,返回莫斯科自己漂亮的私人住宅楼却成了革命委员会的驻扎地,一个小楼住了13户人家,他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就是这样,大家还要闹着重新分配住房,由于他的诗歌流露的“不健康”的思想,他在政治上饱受迫害,无奈他带着妻儿来到乌拉尔山的乡间农舍,只为安心的过小日子。

影片着重描写人性,在历史沉浮中一个有才华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对爱情的描写,也是那样的细致入微。在前线做为护士的拉拉,是日瓦戈的助手,当时两人就互有好感。命运让两人在荒凉的、气候恶劣的乌拉尔地区再次相遇,一边是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一边是爱得刻骨铭心的情人,日瓦戈在温柔的漩涡里挣扎、徘徊,他那诗人的情怀在爱情的炙烤下,化为一首首杰出的爱情诗篇,令世人敬佩和惊叹。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2

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日瓦戈医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画出俄罗斯近45年的历史”。不错,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日瓦戈医生》里所涵盖的这一切历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满足企图领略历史沧桑的人们的渴求。作为一个具有博爱精神、崇尚个性自由、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日瓦戈在那样一个充满动乱、社会急剧变迁的年代的遭遇注定是悲剧性的。他锲而不舍地对人的意义的探索和对人性的剖析,使得他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他受到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不断地遭到命运地惩罚,而他对这种惩罚的反抗与日瓦戈的不停探索。日瓦戈的悲剧,不止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旧俄知识分子的悲剧,也是人类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与命运不断抗争的悲剧性写照。

一个只属于日瓦戈与拉拉的世界里,心灵、艺术、美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然而,这个迷人的世界无法与现实的、充满功利色彩的世界相对抗,等待它的只能是悲剧性的毁灭。

影片在表演及其他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制作精良的程度,尤其是音乐堪称杰作,片中音乐以最能体现俄罗斯风情的吉他为主要乐器,与剧情浑然天成,伴随男女主人公的情爱故事而跌宕起伏。

二百分钟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冗长的,但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冗长却是优美的,时间可以用长短来计量的,但同样不可以忽略它的质地和张驰有度的节奏,因为它足以让人沉醉在其中不能自已。

《日瓦戈医生》不也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吗?因此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3

日瓦戈医生的一生,是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的一生。他对社会,职业,战争,革命,爱情,生活都有自己独到敏锐的见解。

对职业他看得切实,他很喜欢历史和艺术,但是他认为艺术只适合陶冶情操,所以选择学习更为实用的自然科学,于是日瓦戈学医从医了。

对于革命和战争他看得审慎,日瓦戈没有像帕沙一样将自己的精力和最好的青春年华,投入到一种革命理想以及战争之中,他和战争的关系从来都是被动的。日瓦戈医生在革命和战争的机遇,实在让人不得不惋惜一个清醒天才在社会动荡时期的悲哀与痛苦。在一战时期,他只能忙于照顾伤员;在十月革命时期面对普遍的生存困境,他只能为了想尽办法活着,日瓦戈只能夜间才能歇下来挥写他的灵感,在那十分珍贵的煤油灯下写作的日瓦戈,这样的身影或许是世间那么多伟大天才在困苦中努力的缩影;在红军与白军的内战期间,日瓦戈更是可悲地失去了自由,所以他的逃亡显得那么可笑又那么可怜,他蛰伏了和妥协了那么久,是在一边忍受限制他自由的军队首领的喋喋不休,一边忍受对家人和对拉拉深深的思念之后那么久,又不顾一切地逃离,面向更大的不确定。

对待爱情和生活,日瓦戈清醒,但也有坠入平凡的模糊不清之时。他和冬妮娅青梅竹马,这种爱情深刻但或许缺少激情。所以与拉拉的爱,他确切地知道来自于激情,并且他们的际遇不会让这种激情消逝,反而不断地加剧。同时,拉拉这个小精灵对世界的敏锐感知其实和尤拉太像,我实在是难以忘却拉拉给尤拉的两封信。第一封是他们在尤里安提城的图书馆碰到,尤里以为在看书的拉拉并没有注意到他,就暂时忍住没有和她打招呼,但是当他起身时,拉拉走了,尤里走到拉拉看的那堆书旁边,惊讶地发现了一张写有拉拉住址的纸条。第二封是尤里终于逃出了游击队,回到了尤里安提城,他不知道冬妮娅和家人还有拉拉是否活着,是否还在老地方。但是日瓦戈尝试着去了拉拉住的地方,发现一切似乎照旧,他找到之前拉拉跟他说过的一个藏门钥匙的地方,打开一看居然有拉拉给他写的一封信。这封信拉拉说她听说他回来了,但是她以为他会回家,所以她赶去那边看看,但是以防万一,如果日瓦戈到了她这,就能看到这封信先安顿下来。就是这两封信还有拉拉前前后后和日瓦戈的谈话,让我知道这两个人爱情的理所当然,拉拉和尤拉一样,十分地敏锐,他们太像了,不论是看待世界,还是看待事物。这种拥有对世界,对事物看得透彻思想的人儿,他们的爱情演绎,实在是会比那种懵懵懂懂,扭扭捏捏地人儿的爱情来得畅快、真实。

日瓦戈医生,在写作,在与困苦战斗,在对社会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实在忍不住让人觉得这是一个被上帝的神性眷顾的幸运人儿。但是当他陷入到拉拉与冬妮娅的爱情考量之时,他的迷茫让他跌入到人性的平凡之谷。本是对尤里拉拉莫名的龙卷风一般的爱情不理解的,一旦见到日瓦戈医生在幸福和愧疚里挣扎之时,一切就似乎可以理解了。所以,日瓦戈医生生命的最后时刻,毫无才思,毫无生气,没有了生活的劲儿,回到莫斯科,他身上从前具有的一丝灵魂儿似乎都被他所深爱的拉拉带走了。于是,他的死亡也来得自然而然……

很多小说,也有描写大时代里的人物。帕斯捷尔纳克这本小说,美妙地诠释一个敏锐人儿,在大时代里清醒又无奈地活着是怎样一种状态!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4

《日瓦戈医生》是苏联当代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留给世人的一部经典。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小便被父亲遗弃。10岁丧母成了孤儿。舅父把他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学医科毕业后当了外科医生,并同东尼娅结了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瓦戈应征入伍,在前线野战医院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从前线回到莫斯科。他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

《日戈瓦医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史诗了,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日瓦戈医生》里所涵盖的这一切历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满足企图领略历史沧桑的人们的渴求。难怪美国人埃德蒙·威尔逊会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相提并论。读完《日瓦戈医生》,可以发现,在其字里行间浸透着强烈的批判意识。在的年代里,对文化操守的坚持是最可贵的,它对人类一切功利的思维与行动都具有一种透彻的批判意识。这种坚持文化操守的批判意识往往会被人扣上“保守”的高帽。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对法国大革命的表现可谓是充满了“感伤的保守主义情绪”,高尔基这只呼唤暴风雨的海燕也在暴风雨真正到来之际又突然变得顾虑重重,还有我们的鲁迅,亦曾被年轻一代斥为“封建余孽”。然而,当我们后辈人经历了历史的荒诞性的“洗礼”之后,难道没有理由钦佩这些文化先哲们深远的目光吗?对鲁迅,甚至对高尔基的那些指责如今似乎都成为我们的笑谈了,难道40多年前对帕斯捷尔纳克的非难就不是荒唐的吗?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超越了普通政治层面的思考,这种克服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政治功利主义情绪,以人类最广泛的永恒的、共同的情感为旨归的批判与超越意识,是文学经典的重要特质。

我始终认为,要成就一位伟大的作家,是必须有最底层的生活体验打底,要经历不为人所道的痛苦与挣扎,在现在浮夸而网络文学盛行的时代,还会有那样完美的小说诞生吗?不过时代不同,所反映的生活也不是单一的,也许完美的小说还是会诞生的吧?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5

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巨作,帕斯捷尔纳克是真正的大师。与其说它是一部作品,更不如说它是一幅画,一幅巨大的社会图景。它的时间跨度非常大,讲述了那个社会的.变迁,人们疲倦的心。以日瓦戈医生为线索,他的一生就是那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是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灵魂。看完电影后日瓦戈医生的身影一直挥之不去,这本书赋予了这个角色以生命,给了他灵魂。

帕斯捷尔纳克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在观察那个时代,观察社会。《日瓦戈医生》刻画了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这段时期近45年的历史。它描写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生活的无奈和生不由己。我觉得帕斯捷尔纳克就是那个医生,他没有自己明确的政治立场。他不支持革命,也不反对革命。他像日瓦戈医生一样渴望拯救世人,医生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他不管他的病人是红军还是白军,也不管他的病人是布尔什维克还是孟什维克,他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人,一个有权利获得生命的人。

只要是人,就有生命的权利,就有追求自我表达自我的权利,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不应该牺牲掉个人的尊严,牺牲人性来成全所谓的进步。医生爱写诗,可是那个年代连写诗都能牵扯到政治,写诗都有罪。一个人连表达情感的自由都没有,那真的是太压抑太残酷了。《日瓦戈医生》揭露了社会的动荡带给人们的悲剧,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声音被遗忘。它的视角不是放在社会的进步,也不是放在革命的进步意义,而是放在人身上,放在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情感上。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缺乏凄美的爱情,《日瓦戈医生》也不例外。腊拉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女子,就像一朵绽放在沙漠中的曼珠沙华,经历风霜,依旧妙曼多姿;医生是乱世中救死扶伤的人。他们两本来是两条平行线,是战争把他们连在了一起,可也是战争把他们分开。他们的爱情就像是黑色夜空中的一道流星,如此短暂的相守,可是绚烂,在心中永远盛开。在那么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心惶惶,恐怕只有如此完美的爱情才能使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吧!他们的爱情太美好,更显得以后的生活是那么的残酷。冬妮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医生从小青梅竹马的伴侣,直到最后分别那一刻都深爱着医生,即使知道可能永远不会再相见,她也会永远爱他。战争中,他们聚少离多;最后,还是因为政治原因,永远地分离。

巴沙,那个狂热的革命分子,深爱着妻子腊拉,可是他更爱自己,更爱革命,最后不得不选择自杀。医生最后娶了邻家女,他最爱的人腊拉也被送去集中营,下落不明;最爱他的人冬妮娅和他已经永远的分开,医生也在某天下了电车之后死亡。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6

《日瓦戈医生》是部经典,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留给世人的一部经典。就其诞生的年代而言,它无疑是苏联文学的经典之一,而且是一部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经典,是无须添加任何定语的经典。不知谁是始作俑者,苏联文学(包括当代中国文学)中的许多所谓"主旋律"作品被冠以"红色经典"的称谓。恕笔者直言,当今常挂在人们嘴边的所谓"红色经典"(无论是苏联的还是中国的),就其实质而言,乃是在高度政治化、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衍生出的一种文学怪胎,不知率先发明出"红色经典"这一称谓的人究竟是出于赞赏,还是出于讥讽。其实,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不能添加任何"色素"的。那些所谓"红色经典",那些够不上"经典"的"红色经典",也许恰恰是因为无法承受"经典"二字沉重的分量,才无奈地躲进了"红色"二字的保护伞下。

经典要求作家有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人们要求经典具有史诗的风采。记得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日瓦戈医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画出俄罗斯近45年的历史"。不错,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日瓦戈医生》里所涵盖的这一切历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满足企图领略历史沧桑的人们的渴求。难怪美国人埃德蒙·威尔逊会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相提并论。不过,对于在历史震荡与变迁中滋养出艺术创作灵感的苏联作家们,这种宏大的叙事眼光是共同的,在苏联文学中,几乎每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巨著都包含了广阔的历史与现实的画卷。然而,远非每一部这样的巨作都可被视为传世之经典。经典毕竟是寥若星辰的。能够踏入经典之殿堂的,恐怕只有那些对现实与历史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的作品。文学的本质就是对现实的审美化的否定与超越。如果没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否定与超越精神,艺术的生命也就不复存在。这是艺术的基本价值所在,艺术的天性使然。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7

昨晚,突然想起买了1年多的光盘都还没有看,找出一张《日瓦戈医生》,慢慢欣赏。

特意买的原版碟,画面清晰,配音效果也跟在影院差不多,把音响调大,主题曲如行云流水般在房间回荡,听的我如醉如痴,前苏联音乐真是好听,那抒情而悠扬的曲调像春风佛面,很自然的把人带到那个时代,让我虚无的心顷刻间充满了温柔。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沙皇被处死,新政府建立的时代,应该就是《列宁在1918》那个年代吧。日瓦戈在很小时,有音乐天赋的母亲就去世了,电影很细致的把他母亲下葬的全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还有个镜头是在棺材里他死去母亲的脸部侧面特写,令人震撼,幼小的日瓦戈那稚气漂亮的面庞和无助的神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他母亲的生前好友收养了他,随同这一家人来到了莫斯科。

青年时代的日瓦戈研读医科,但他在诗歌方面的造诣非同寻常,已经蜚名于莫斯科的上流社会。写诗的天赋带给他浪漫多情的性格,却也为他坎坷的一生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由于社会的变革,很快他那些往日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的诗歌,却成了个人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代名词。连年战火,颠沛流离,作为军医他一直奔波在前线救治了大量伤员,返回莫斯科自己漂亮的私人住宅楼却成了革命委员会的驻扎地,一个小楼住了13户人家,他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就是这样,大家还要闹着重新分配住房,由于他的诗歌流露的“不健康”的思想,他在政治上饱受迫害,无奈他带着妻儿来到乌拉尔山的乡间农舍,只为安心的过小日子。

影片着重描写人性,在历史沉浮中一个有才华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对爱情的描写,也是那样的细致入微。在前线做为护士的拉拉,是日瓦戈的助手,当时两人就互有好感。命运让两人在荒凉的、气候恶劣的乌拉尔地区再次相遇,一边是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一边是爱得刻骨铭心的情人,日瓦戈在温柔的漩涡里挣扎、徘徊,他那诗人的情怀在爱情的炙烤下,化为一首首杰出的爱情诗篇,令世人敬佩和惊叹。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8

本书描写了一位知识分子——日瓦戈医生在革命年代短短一生的遭遇。

与其他战争年代的书籍不同的是,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并不一个十分具有政治色彩的人物,革命袭来时他正值热血年华,但他并没有倾向于任何一个组织或党派,他并没有成天在街头巷口宣扬革命理论,也不像其他革命小说的主人公那样勇战沙场。日瓦戈是一名仁爱的医生,将救死扶伤的精神发挥得淋漓精致,同时他体恤弱势群体,真切地关心他们,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好人。

作者将日瓦戈医生刻画得十分真实让人感动,这在于作者表现出了日瓦戈医生作为一个身处革命时期的人,他曾有过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他知道革命胜利沙皇被打倒的消息时,曾经兴奋地欢呼;他曾经似乎理解革命的意义,牺牲的意义,而当他发现战争之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并没有多少改善时,他便开始怀疑革命的意义和战争、杀戮的罪恶。于是他会萌生带着妻小逃离城市,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书中还有两位女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的青梅竹马,也是他的妻子冬妮娅,以及与他有着一段炙热但必须克制的感情的拉拉。这两位女性的形象都是美好的。冬妮娅作为日瓦戈医生的妻子,在他担任军医在前线的时候在家全力操持家务,一心一意等待着日瓦戈医生回来。当她知道丈夫与拉拉之间的情愫,虽然心有苦楚之情,但至始至终没有刁难与两人。她是一位聪颖慧智的女人,有一颗善良的,又能够明辨是非的心。

另一位女主人公拉拉则与冬妮娅有所不同。还年少时拉拉就敢爱敢恨,她爱上了自己父亲的朋友,虽然这段感情把她折磨得够呛。但一开始我以为拉拉真的是一个不太计较舆论,随性狂野的女孩,对她的好感不及对冬妮娅的。没想到故事发展到后来,她与日瓦戈医生产生了炽烈的爱情,两人却都谨慎地在表面上克制着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拉拉其实有她的原则。她与日瓦戈医生在一起的时候心里也有着对对方家庭的愧疚。而说到作者对日瓦戈医生在这两位女性,在这两段感情之间的抉择的安排,就比较具有文学的巧合性了,我认为作者多多少少理想化了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分别让日瓦戈医生和拉拉,以及冬妮娅,都能够有一段共同生活的美好回忆。

这是一篇史诗性的文学作品,小说描写了十月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到最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作者笔下的知识分子在这一系列的历史变化中积极生活着,为自己的幸福挣扎着,他们都各自在尽着自己应尽的责任。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9

在这一厚沓到处洋溢着“直率、高贵和深刻”的自我宣言面前,哪怕输入一个逗号也是战战兢兢。

刚读完,热炒。只是读感,不是妄评。

这是部关于苦难的史诗,苦行和抒情同在;也是首关于不屈的牧歌,明亮与阴影暧昧;在炮火的号声与缠绵的笛音里,洗礼初心、吞落寒冰、吐出檄文,字字如泣、如刀,如俄罗斯平原的凛冽与浩瀚,从青年到中年、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从别人眼中的灵魂到爱人远离的那一程,就像电影里的那段定格:风吹进来,撩起了窗纱,孤屋独人,医生在沉默地流泪、回忆、抗争。

时光似轮,碾过看得到、走得进的这片浩瀚空间,也碾破驱使着头颅高昂的那块浩瀚心间。凛冽吹来,一身凛然,一路前行,却体无完肤。没有死亡,因为过去的已过去,死亡是种过去。

除了日瓦戈跟各色人物的交集而展开的互动外,书中还有不少哲学思辨和景物描写,嘴上形而上、脚下接地气。半多世纪前的名字、风情消亡殆尽,然而,思想的火花还在跳跃、蔓延、直至今时,如鸡精般泼洒在时下的一盆盆汤里,但不是用散养鸡熬的,不自由的鸡汤归结到底是种“贱汤”。跑题了。跑火车了。

有个名人有句原话忘了,大意是陶渊明式的:“年少时不愿做人家杆梢头嗡嗡作响盘旋的蜻蜓,多年过去,愿意低头伏腰捡那几颗米粒”;有个画面一直有些印象,大概是唐吉可德式的:荒芜破败的枯竭岸边,一棵曾经依依河畔的老残柳把残存的枝桠伸进空中。不屈势必血流成河,驯良方得热吻缠绵,《日瓦戈医生》都兼顾到了——美人留香、作品留世,它不是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神剧,也不是悲伤逆流成河的小时代(实在想不出拿什么来比较,只好用这两个品种来拉低这部著作的档次)。

想高大上的千万别读这书,因为会越读越卑微。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10

断断续续了一个月总算读完了这本书 从一开始的不知所云和对情节的迷茫使我对此书是否值得诺奖感到疑问.那时吸引我的仅仅是作者所描绘的当时俄国美景.然后以拉拉为前期线索展开情节 个人感觉到了拉拉 戈尔东 日瓦戈 加利乌林 四个人相聚时 故事才出现了真正的转折 作者当时也进行了文字暗示 。

故事随后便以日瓦戈的不断辗转 流离为线索. 后面还有一段由于自己的情绪比较乱已经概述不下去了 。不过我更想说的是以下这些整篇小说中带有那些冗长复杂又拗口的名字的人物其实都是有始有终的 有时突然的出现后又突然的消失 但终究还会出现 或是出来帮助日瓦戈一行人或是通过日瓦戈与他人的交代中透露出此人的结果 比如作品中的三次葬礼穿插十分巧妙 因为葬礼时所有与逝者有关的人物都会出现 作者也正是借助此点将人物联系起来。

再就是写日瓦戈多次流离时的过程 从一开始乘坐优待车厢到后来栖身到了铁皮车厢里 乘坐雪橇和骑马 以至最后徒步狼狈而行 。

而对于日瓦戈与冬妮娅和拉拉的爱情 作者的描写实在是令人设身处境 不由地为止感动 他与拉拉的多次分别错过和遇见是上天注定的 他们俩是天生的一对但我们也不必为止太难过 虽然两人分别也好共同也罢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 但两人拥有过属于他们的生活 在尤里亚京 在瓦雷吉诺虽然艰苦虽然短暂充满着迷茫和未知但是他们两人都很幸福 感受了本就属于他们的生活 而冬妮娅 日瓦戈的确也很爱她 她被逐出国境的那封信表露了她所有的情感 她更像是日瓦戈生活中的妻子而拉拉则是梦中他所幻想的 和他性格和对革命看法相投的完美情人 。

而日瓦戈的弟弟感觉更是日瓦戈的一个倒影 和他完全不同的一个人 却对日瓦戈关爱有加 不断地在他绝望的时刻出现如同日瓦戈自己在莫斯科的街道上看到的那个影子一样他弟弟永远都是在暗处

对于情节 可以说是十分扣人心弦的 情节十分流畅 但也很考验你的耐心 作品中总会出现大篇幅的宗教内容 和本人感到不足的则是作品的结尾感觉医生的死有些突然却再合适不过 毕竟生活又要重新好了起来 而日瓦戈却倒下了 但在日瓦戈死后 二战期间本人觉得应当对其子女再进行更多的描写毕竟他有五个孩子.

总之 这是一本难以多得的精华小说 淋漓精致的描写出了俄国革命的另一面 描写出了下层人民精神和肉体上的苦难和战争带来的不幸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在冷战铁幕下凭借屹然而起的这一长篇作品获得诺奖我想这在合适不过 。

(点评有些混乱 并且有很多遗漏之处希望大家指出 这是我第一遍的阅读感受 想再重头来过 但读着和平年代美丽的景色和一个个稚嫩天真的面孔而心里却满满的都是战争时的萧瑟和狼狈 的感受实在是过于悲伤)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11

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巨作,帕斯捷尔纳克是真正的大师。与其说它是一部作品,更不如说它是一幅画,一幅巨大的社会图景。它的时间跨度非常大,讲述了那个社会的.变迁,人们疲倦的心。以日瓦戈医生为线索,他的一生就是那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是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灵魂。看完电影后日瓦戈医生的身影一直挥之不去,这本书赋予了这个角色以生命,给了他灵魂。

帕斯捷尔纳克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在观察那个时代,观察社会。《日瓦戈医生》刻画了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这段时期近45年的历史。它描写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生活的无奈和生不由己。我觉得帕斯捷尔纳克就是那个医生,他没有自己明确的政治立场。他不支持革命,也不反对革命。他像日瓦戈医生一样渴望拯救世人,医生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他不管他的病人是红军还是白军,也不管他的病人是布尔什维克还是孟什维克,他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人,一个有权利获得生命的人。

只要是人,就有生命的权利,就有追求自我表达自我的权利,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不应该牺牲掉个人的尊严,牺牲人性来成全所谓的进步。医生爱写诗,可是那个年代连写诗都能牵扯到政治,写诗都有罪。一个人连表达情感的自由都没有,那真的是太压抑太残酷了。《日瓦戈医生》揭露了社会的动荡带给人们的悲剧,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声音被遗忘。它的视角不是放在社会的进步,也不是放在革命的进步意义,而是放在人身上,放在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情感上。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缺乏凄美的爱情,《日瓦戈医生》也不例外。腊拉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女子,就像一朵绽放在沙漠中的曼珠沙华,经历风霜,依旧妙曼多姿;医生是乱世中救死扶伤的人。他们两本来是两条平行线,是战争把他们连在了一起,可也是战争把他们分开。他们的爱情就像是黑色夜空中的一道流星,如此短暂的相守,可是绚烂,在心中永远盛开。在那么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心惶惶,恐怕只有如此完美的爱情才能使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吧!他们的爱情太美好,更显得以后的生活是那么的残酷。冬妮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医生从小青梅竹马的伴侣,直到最后分别那一刻都深爱着医生,即使知道可能永远不会再相见,她也会永远爱他。战争中,他们聚少离多;最后,还是因为政治原因,永远地分离。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12

《日瓦戈医生》是部经典,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留给世人的一部经典。就其诞生的年代而言,它无疑是苏联文学的经典之一,而且是一部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经典,是无须添加任何定语的经典。不知谁是始作俑者,苏联文学(包括当代中国文学)中的许多所谓"主旋律"作品被冠以"红色经典"的称谓。恕笔者直言,当今常挂在人们嘴边的所谓"红色经典"(无论是苏联的还是中国的),就其实质而言,乃是在高度政治化、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衍生出的一种文学怪胎,不知率先发明出"红色经典"这一称谓的人究竟是出于赞赏,还是出于讥讽。其实,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不能添加任何"色素"的。那些所谓"红色经典",那些够不上"经典"的"红色经典",也许恰恰是因为无法承受"经典"二字沉重的分量,才无奈地躲进了"红色"二字的保护伞下。

经典要求作家有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人们要求经典具有史诗的风采。记得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日瓦戈医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画出俄罗斯近45年的历史"。不错,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日瓦戈医生》里所涵盖的这一切历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满足企图领略历史沧桑的人们的渴求。难怪美国人埃德蒙·威尔逊会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相提并论。不过,对于在历史震荡与变迁中滋养出艺术创作灵感的苏联作家们,这种宏大的叙事眼光是共同的,在苏联文学中,几乎每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巨著都包含了广阔的历史与现实的画卷。然而,远非每一部这样的巨作都可被视为传世之经典。经典毕竟是寥若星辰的。能够踏入经典之殿堂的,恐怕只有那些对现实与历史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的作品。文学的本质就是对现实的审美化的否定与超越。如果没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否定与超越精神,艺术的生命也就不复存在。这是艺术的基本价值所在,艺术的天性使然。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13

“改造生活!人们可以这样议论,也许还是颇有阅历的人,可他们从未真正认识生活,感觉到它的精神,它的心灵。对他们来说,这种存在是未经他们改良的一团粗糙的材料,需要他们动手加工。可生活从来都不是材料,不是物质。它本身,如果您想知道的话,不断更新,永远按着自我改进的规律发展,永远自我改进,自我变化,它本身比咱们的愚蠢理论高超得多。”

“在他看来,历史有如植物王国的生活。冬天雪下的阔叶树林光裸的枝条干瘪可怜,仿佛老年人赘疣上的汗毛。春天,几天之间树林便完全改观了,高入云霄,可以在枝叶茂密的密林中迷路或躲藏。这种变化是运动的结果,植物的运动比动物的运动急剧得多,因为动物不像植物生长得那样快,而我们永远不能窥视植物的生长。树林不能移动,我们不能罩住它,窥伺位置的移动。我们见到它的时候永远是静止不动的。而在这种静止不动中,我们却遇到永远生长、永远变化而又察觉不到的社会生活,人类的历史”。

人民能够创造历史吗?妄图创造历史的人都是自大狂,对待生活亦是如此。是的,生活与历史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由所有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合力而不是由一小撮人决定的。那种对待生活如对待机器,认为可以通过精密的设计图改造生活、增加人们的幸福的做法,只会把人们抛入混乱和苦难的深渊。读了《顾准日记》再读《日瓦戈医生》,对这一点感触尤为深刻。日瓦戈和顾准,一个小说中的人,一个现实中的人,从20世纪20、30年代的俄国,到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他们的命运是如此的相似。他们不为空洞的语言所迷惑,坚守本心,所渴望的无非是自己的生活不被打扰,有一个安静的书房供自己研究于写作,而不是不且实际的空想。他们不愿随波逐流喊些不符内心的空洞口号,但是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唯有寄情于研究和写作。日瓦戈是现实中的顾准,顾准又酷似小说中的日瓦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革命年代俄国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也为他们在苦难的生活中仍不忘研究的精神所感动。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14

读《日瓦戈医生》,很多时候有冷飕飕的感觉。人们在冰天雪地里互相残杀,为了各自的信仰,无意义地走向死亡。他们怀着满腔热情,进行残酷的战争,与无冤无仇的人互相射击,凸显了人类灵魂的卑微。

一个医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卷入战争环境,他的无奈与抗争,对生活的挣扎历历在目。其实,他只想和亲人在一起,享受人世间温馨的家庭生活,可惜时代的环境那么不可抗拒,他在冰天雪地样的环境里艰难行走,几度与亲人离散。

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是西伯利亚地区的.寒冷。在寒冷的色调里,医生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书中温暖的潮流,他心中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光环,是冰天雪地里圣洁的雪莲花。他救助敌方受伤的士兵,尽管那个士兵明确表示仍将返回敌方阵营,继续与他们为敌,他还是想尽办法让那个士兵返回自己的部队。自然环境的酷寒不足以使人畏惧,使人内心打冷颤的是人心的冷酷。战争让许多平民百姓走向死亡甚至患上严重的精神病,有一个士兵竟然因为害怕自己死后,妻子和孩子会遭受凌辱,而自己先把妻子和孩子杀死。

冰天雪地的树林里,还有比杀死自己的亲人更令人心寒的吗?帕斯捷尔纳克让人感受到他那个时代给人们造成的心里重压,难怪当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遭受了国家体制内文坛的攻击,在孤独中黯然离去。

日瓦戈医生 译本篇15

这本书读得有点久,说说感想。

对于帕斯捷尔纳克我的感觉一直比较复杂,因为对我个人而言,他的好与坏都鲜明。

首先,读完这个跟我读完他的两篇自传散文后的判断差不多——在人物塑造与叙事上有点令人遗憾。

的确我能读懂书中各个人设安排的用意,设定算得上非常明晰,只是读罢我无法回想起任何一个人物能称得上“有趣”,只能称“有用”而已。包括主角日瓦戈,我为其命运感到悲哀,为其真知灼见感到钦佩,但出于某些缘故我很难体会到那种“有血有肉”的感觉,倒觉略显扁平。另外,叙事上,感情色彩浓重的词语在书中比比皆是,却始终难以让我产生共鸣。连日瓦戈和拉拉的爱情故事对我而言都毫无触动,更不用提书中几段让我觉得进展过快,衔接不够自然,甚至令人不解的部分,也是叙事上的瑕疵了。当然,上述可能是年代和社会背景不同,以及俄人的语言习惯(不知道他们是否都那么爱长篇大论激情澎湃)等等因素所导致的距离感,而本书首要传达的信息也并非缠绵悱恻的男欢女爱,故算不得大问题。

出于其诗人的特性,我觉得帕斯捷尔纳克写得最有滋有味的不是人,是景与物,或曰“意象”、“隐喻”,比他直接写人要好上百倍。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第七章,名为《旅途》,描写的是日瓦戈一家乘坐火车去僻静乡村避难的沿途所见。尽管从未亲眼见过,但北方大地早春那咕噜噜的春水仿佛就涌动在我这个南方人内心的雪层之下,在那里湿润的土味如烟如雾般结起,而窸窸窣窣地发出声响的是生命,隐秘而伟大,生生不息。幸亏帕斯捷尔纳克让我在第七章接收到这份明媚与张力,否则在经历前半部分冗长的俄罗斯人名、繁杂的关系线索的考验后我不见得有兴趣继续往下读。

“春水”、“春汛”、“森林”、“雪”、“花”、“花楸”……这些都是本书比较鲜明的意象,作者用这些来象征革命、人民、苦难、自身或者恋人等等,笔法诗性而动人。还有一些语感很舒服的句子,不见得有什么特别内涵,就是读过之后会自然记下来。(比如“科马罗夫斯基从十二月的黑夜里走进门来,浑身落满街头飘舞的雪花。”)这份诗性正是是本书我最喜欢的地方。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主旨吧,在现在这个年代这个国度看来,着实有意思,这也是这段时间我爱看俄国文学的原因。

书中有一段话我觉得是作者对革命看法的一个概括,此处只说大意,即社会生活和历史是一座森林,它永远在生长变化发展,但与此同时它原地不动。这是一个比较悲观的看法,革命伊始日瓦戈曾觉得那一刻“伟大而永恒”,但事实证明体制瓦解后人民依旧受苦;马儿并未能重归原野,只是“练马场里自己骑自己练跑”。而面对这种不自由,有的人麻痹自己去美化它,有的人则走向了玉石俱焚。

幸而在这几乎绝对悲观的调性中,仍有人性之美与坚韧在闪闪发亮,一如泥土中掺杂了玻璃碴子,它们可能被包裹被践踏,但是难以被挑出,你总会看到它们星星点点反射着日光的样子,如河水般不息。

最后摘录令我深受感动的一段话作结吧。

“日常生活整个被打乱,被破坏了。剩下的只有劫余的赤裸裸的真诚。它是超出日常生活的未被利用的力量。对它来说,一切依旧,因为在任何时代它总是瑟缩着,战栗着,向往着身旁同样孤独的、同样赤裸裸的真诚。”

而这份卑微而伟大的真诚仍将伫立在我们的森林里,不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闪耀着,亘古不熄。

推荐访问:译本 医生 日瓦戈 日瓦戈医生最好的译本 《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的作者是 日瓦戈医生摘抄 日瓦戈医生在线阅读全文免费 日瓦戈医生书评 日瓦戈医生内容简介 日瓦戈医生讲的是什么 日瓦戈医生名句赏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