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再论凯恩斯经济学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22-10-23 16: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经济学,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曾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但到1970年代之后却因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滞涨”而遭受严重挑战,而随着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尤其是新凯恩斯学派的兴起,凯恩斯经济学似乎开始复兴,但其实质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派随着经济危机的复杂化而趋向融合的产物。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里程碑式的革命,凯恩斯经济学是各种宏观经济理论的出发点,而凯恩斯本人也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关键词] 凯恩斯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历史地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英国《泰晤士报》在凯恩斯逝世后所撰写的讣告来形容:“要想找一位在影响上能与之相比的经济学家,我们必须上溯到亚当·斯密。”还有学者称:“如果凯恩斯和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都属于最宏伟层次的创新性的思想家,从而导致现代思想革命的话,那是由于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对经济学的贡献,其中包括对经济科学和对政策指导的贡献。”虽然现在凯恩斯经济学已经丧失了资本主义官方经济学的地位,但是当我们回顾其产生、变革和发展的过程时,就有必要重新审视它对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巨大影响,有必要再次评价其历史地位。

一、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与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

1936年2月4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标志着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当时正值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的“大萧条”时代,资本主义世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经济理论来解释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并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为防治经济危机和失业提供相应的对策。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了“自由放任”的政策,而转向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空前发展,于是在客观上也需要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做法加以理论阐释。为适应这一需要,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或政策方面,在当时都起着支配作用,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批判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以及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在《通论》一书中,凯恩斯对西方传统经济学说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从理论、方法和政策三方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施的经济干预政策进行了系统论证。

第一,在理论上,凯恩斯用有效需求理论取代了由“萨伊定律”支撑的传统经济理论。按照供给本身会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出现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只会出现暂时的、局部的生产过剩,而这种局部过剩通过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自由竞争就会趋于消失,充分就业是资本主义的常态。凯恩斯面对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越来越严重的生产过剩现实,用自己的一整套有效需求理论断然否定了上述一直被看作天经地义的传统经济理论。凯恩斯提出,由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经济社会的一般情况不是充分就业而是非充分就业,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外,还存在“非自愿失业”。与此相联系,凯恩斯还在利息论、货币论、工资论、物价论等一系列理论中做出了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在方法上,凯恩斯用宏观总量分析取代了传统的微观个体经济分析。这种“取代”或转变,同凯恩斯的理论前提密切相关。在此之前,传统理论历来认为,资本主义体系通过自由竞争会自动得到调节,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不会发生严重失调,因此经济学只要研究个别企业和行业的价格及产量就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凯恩斯认为,自由竞争无法使经济自动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只有国家干预才能使全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转,因此他首先关心的是国家如何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控制和调节,是整个国民经济所能提供的货物与劳务的总量及其价格,是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就这样,凯恩斯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

第三,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一贯主张的自由放任思想,竭力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政府用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以消灭非自愿失业,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均衡。具体来说,凯恩斯提出丁如下三个重要政策:(l)政府预算的平衡应联系经济中的需求状况来加以评价(传统经济学则强调财政预算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存在大规模失业的时候,那么财政预算就应增加赤字,而不是降低赤字。(2)降低实际工资或货币工资不会必然创造更多就业(反之则是传统经济学积极主张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而可能招致相反效果。(3)货币政策如不借助财政措施,则不可能终止大规模失业。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他的这一主张实现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显然,凯恩斯的《通论》在西方经济学发展中实现的不是个别领域、个别观点的突破和创新,而是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实现的革命性转折。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供给向需求转变,从资源配置向资源利用转变;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从个量向总量转变,从微观向宏观转变;经济学研究的政策,从自由竞争向国家干预转变,从货币政策向财政政策转变。

二、资本主义经济“滞胀”与凯恩斯经济学的退场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一整套理论,体现了他一生治学的风格:决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具体,那就是当时的英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过剩和失业的规模,显示出经济中病症已非常严重,情势已空前紧急,再沿用传统经济思想指导下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只能走向一条无法摆脱危机的死胡同。正是出于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关切,他才要提出新理论、新主张。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通论》中提出的这套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是“避免现在的经济制度完全被摧毁的唯一可行之道” 。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确实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6年《通论》发表之初,他的新理论不仅没有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接受,还受到许多批评,但随后二战爆发,政府对经济干预和管制大大加强,大量财政开支使长期棘手的失业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凯恩斯的信奉者和追随者迅速增加。二战结束后,西方政府唯恐“大萧条”和大规模失业卷土重来,纷纷抛出“充分就业”法案。英、美、澳、加等国都加大财政干预经济力度。凯恩斯经济学很快登上了“政府经济学”宝座。在战后长达二三十年的岁月里,凯恩斯主义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凯恩斯经济学也因此取代了新古典经济学而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和主流。凯恩斯主义之所以在战后风行一时,炙手可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比较注重数量方面的分析,注重经济管理、经济效益和经济效应的研究,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某些发展趋势。当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从凯恩斯主义开始,但凯恩斯主义却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依据。二战后美国,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执政,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不断增长。这套办法也确实收到了效果,在1948年~1973年这二十多年中,西方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尽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有多方面原因,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政策也确实起了重要作用,凯恩斯也因此被其信徒称为“战后繁荣之父”。但是,由于凯恩斯经济学回避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只是在一些局部问题、现象形态上调整、修补,因此其不可能根治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时代,使得凯恩斯经济学大受诟病。1980年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卡特政府在大选中被信奉新型经济自由思潮的里根打败。1979年英国大选中上台的撒切尔政府也改以现代货币主义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这些都标志着凯恩斯主义开始从西方官方经济学宝座上跌落下来。

凯恩斯经济学在理论上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在实践上又导致“滞胀”。实际上,经济衰退和就业不足,是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导致产品过剩造成的,是科技进步的阶段性结果;是优化经济结构基础上新一轮增长的起点。产品过剩是结构性过剩,而非全面过剩;这种过剩源于生产企业对市场信息反应滞后,源于企业对市场的对抗。政府干预(管制价格、刺激需求)尽管会减小经济波动,但代价是延缓经济增长。正确的办法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适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凯恩斯经济学在理论上存在错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能够借助市场供求力量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并创立了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然而,凯恩斯既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又未创立自己的微观经济学,导致了经济理论体系的不完整。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不一致、脱节,二者分别自成体系。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是长期的经济衰退、严重失业,而经济衰退、失业与通货紧缩、供过于求相伴。于是,凯恩斯把二者联系起来,并归咎于市场失灵;既未全面考察微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又未全面考察经济表象背后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只是把经济表象联系起来。实际上,市场失灵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企业对市场的对抗,即不按市场信号调整生产;存在的是垄断、操纵市场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存在的是与市场无关的外部经济效果和分配不公等。

凯恩斯经济学又是“滞胀”的根源。凯恩斯经济学不仅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与微观经济不符,而且无法解释滞胀现象。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价格控制政策的结果。市场价格的波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通货紧缩就是多数商品供给大于需求,如果人为提价,则导致需求的进一步减少,同时另外一部分需求大于供给的商品进一步涨价。结果,一方面加剧产品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多数商品涨价、导致通货膨胀。无市场产品过剩到一定程度,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工人失业使工资总额减少,进一步减少需求,导致产品过剩加剧。于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增加公共工程开支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公共工程是私人不愿投资的工程,也就是说无利可图的工程。由于公共工程增加投资,同时增加工资总额,从而增加消费,使总需求扩大。然而,这种扩大只是消费总量上的扩大,也就是说是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的扩大,对市场商品的供求结构影响不大。那些供给大于需求的商品相对于供不应求的商品仍然降价,只不过绝对价格有所提高而已。这样一来,价格平抬。结果会导致产品过剩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又增添了通货膨胀问题。也就是说,结果是滞胀。再次,让我们看一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增加货币导致货币总量增加,而产品总量未变,因此增加货币的结果首先是通货膨胀。货币增加的同时降低实际利率,但由于通货膨胀的作用,名义利率往往不仅不降低,反而有可能提高。因此,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制约。而货币增加本身不能解决产品的结构性供求关系,产品过剩引起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也就是说,经济衰退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又增加了通货膨胀问题。

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危机,使凯恩斯经济学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于是不少西方经济学者,或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或对它进行重新解释,发展为非均衡分析派,即所谓“新凯恩斯理论”;或力图修补凯恩斯理论中易受攻击的缺点部分,从而形成80年代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或对凯恩斯经济学坚持批评意见,直到反对“凯恩斯革命”。概括说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可以分为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其经济哲学而言,它们无非分别属于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两派的重大分歧集中在关于资本主义市场是否出清,即市场体系的稳定性问题上,并由此提出各自不同的政策主张。就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论,最有影响的是两大支派,即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前者是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式同新古典派微观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的产物,它暗含的假定是,经过很好训练的政府官员能够利用“微调”经济政策把私营部门的经济不稳定性减低到最小限度。后者是把凯恩斯理论看成反对新古典派经济学的基石,并试图使它与更早的古典派传统——李嘉图理论连结起来,以便削弱新古典派思想意识的整个结构。这就是新剑桥学派或称为“凯恩斯左派”,它积极发动在西方经济理论方面进行“第二次凯恩斯革命”。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又兴起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政府干预私营经济的必要性,否定政策措施的无效性的论调,这些都近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现实。

总之,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前途将是怎样?这需要由实践来检验,毕竟它根源于凯恩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植根于当代西方经济学肥沃的土壤,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衰,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这一切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保罗·萨缪尔森威屎·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樊丽明:西方学者政府缺陷理论述评.经济研究参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凯恩斯 经济学 地位 历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