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假面文化看商代兽面纹青铜面具

发布时间:2022-10-24 08:00:08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駏|Z材料上,组成一个完整的全身傩像,以作驱鬼或祭祀之用。这与安阳西北岗出土的一件铜面具有相似之处,不过后者据推测是提着或握着使用的,很可能是巫师手持的一种巫术法具。

济南市博物馆“古城辉煌”基本陈列中的这件兽面纹铜面具,出土于济南东郊的大辛庄商代遗址,关于大辛庄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但从这30余年不断的发掘成果可以看出,大辛庄遗址对研究鲁西北地区殷商文化,特别是商文化的东渐过程有着极为积极的影响。面具整体呈牛面状,最宽处12.7厘米,最高处13.7厘米,重185克。器物正面制作逼真,鼓眼暴睛,眼角上挑,立刀眉微凸,棱形蒜头鼻较高,张口露齿,口角处有一对突出的獠牙,下颔浑圆。头上翘起的两只大角向内勾曲,两角内勾形成的椭圆空间内,接头顶正中出一方柱,两大角下半部靠近眼处各有三个直径约2毫米的圆形小孔,其中左侧中间的孔系由两个小圆孔相连而成。器物背面呈弧形,素面。整个面具形象狞厉、凶猛,令人生畏。

的确,商周青铜器的兽面纹装饰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但融入了艺术造型的兽面纹也难以掩盖其威严慑人、原始恐怖的假面氛围。整个傩面的形状及纹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兽面纹,此类兽面纹更接近于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的饕餮纹。而饕餮纹一直是商至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最常见的装饰主题纹样。现在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兽面纹作为青铜礼器中的主要装饰,是与祀神通天的意义有关。从济南市博物馆陈列的这件面具来看,其母型为牛首,而牛正是祭祀活动中最常使用的牺牲之一。从考古文献分析,一般都认为兽面纹属于东夷地区史前文化范畴,与此相对的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则盛行人面像。在东夷文化中,又以良渚玉石器兽面纹为典型代表,但良渚文化却明显受到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影响,而后来,良渚文化先民又将兽面纹传播到了山东龙山文化地区。事实上,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是与中国文明的起源同步的,而青铜纹饰的发展也与民族交融的过程是同步的。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不难发现,绚丽多彩的商周青铜器装饰艺术,既有中原地区的文化特征,又有史前陶质和玉石礼器的身影,而这种装饰风格,主要也是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史前文化。总之,兽面纹由新石器时代的东夷文化发展至商周文化时期这条源流脉络还是十分明确的。那么代表着商文化与东夷文化交汇融合的大辛庄遗址以及在此出土的兽面纹青铜面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该器物是目前大辛庄遗址出土的第一件铜傩面,由于其出土时的情况不太清楚,所以对其具体功用的研究现在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推测。尽管如此,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代,出土于军事重镇大辛庄遗址的这件铜傩面当更有其特殊含义,它很可能与军事祭祀有关。同时,它对研究山东地区特别是济南地区商代祭祀、巫术等活动考察大辛庄遗址的性质提供了一定的佐证。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铜傩面的神秘面目必将大白于天下。

推荐访问:商代 假面 青铜 面具 文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