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的前世今生
寒风凛冽,侵肤彻骨,冬天戴帽的话题也多了起来,因为几乎每个人都与帽子有过亲密接触。有句与帽子相关的成语叫做“冠冕堂皇”,这冠和冕就是古代帝王或官员戴的礼帽。史载,黄帝始创冠冕,可见帽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帽子主要是当做装饰品,只有狭窄的冠梁,遮头一部分,两旁用丝带在颌下打结固定。古代男子20岁开始戴冠,要举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现在,在闽南和台湾,男子的成人仪式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要戴一顶新帽子。
在古代,帽子曾经是权力等级的象征。汉朝时,天子戴的是九寸高“通天冠”,太子戴的是七寸高“远游冠”,乐师戴的是“方山冠”……“冕”的出现比“冠”要早,它前低后高,前方用丝线垂面,使目不斜视,两旁用丝线遮耳,表示不听谗言。冕呈黑色,是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士大夫都可戴,后来一般只有皇子继承皇位时才能加“冕”。所以“冕旒”成了帝王的代称,在影视戏剧中不难看到这类古妆的冠冕。
其实,帽子的历史还可向前追溯。原始社会时,先民们产生图腾崇拜,大凡俊丽的珍禽都长有冠毛,先民们也模仿制作头饰来防寒保暖。帽子还是礼仪和知识的象征。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有一次醉酒,丢了礼冠,气得他“耻之三日,不朝”。现代人们以脱帽表示礼貌,但在古代却是失礼的举动。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酒醉后竟“脱帽露顶王公前”,这是有失体统的。
说帽子自然会想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乌纱帽”,作为权贵“头衣”的乌纱帽始于隋朝,并以帽上饰玉多寡区别官职大小。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会忽悠颤动;乌纱帽上装饰有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皇上居高临下,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3年后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一旦“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被罢黜了。所以,古代有的官员犯罪被处以摘帽代首,以帽抵罪。在戏剧舞台上,乌纱帽两边的翅有方、圆、尖三种,两旁插着方翅的,那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征;两旁插着尖翅的,一般为净角扮演的奸邪者;而在帽子两旁插着圆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文官的标志。
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帽子。20世纪改革开放前,草绿色军帽最时髦。漫步街头,到处是仿制的军帽。那时能有一顶正宗的“国防绿”军帽,便能赢来人们羡慕的目光。各式帽子又是识别民族和行业的标志。蒙古族喜欢戴狐皮帽,土族爱戴织锦帽,裕固族好戴喇叭形红缨帽,瑶族常戴雉尾包头帽,新疆和田维吾尔族妇女戴的是小花帽,直径仅10厘米,堪称迷你帽。江南颇具特色的是乌毡帽,能冬经风雪夏遮阳,农民渔民四季都喜欢戴。儿童戴兔子帽、虎头帽,一般都与当年属相有关,有的还戴戏帽,上绣“长命富贵”字样。20世纪初,欧美的传统礼帽传入我国,开始只用于婚庆节日,后来“飞入寻常百姓家”。
常言道:“冷从脚起,热自头生。”外出时,戴一顶保暖性能好的帽子,对于御寒、防冻、保护大脑都有好处,还有助于预防感冒。人的头部是大脑所在地,皮肤比其他部位的皮肤厚而致密,血管及淋巴组织极为丰富,其中含有大量皮脂腺、汗腺。当人体运动时,头部易出汗,热量从此处大量蒸发。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不戴帽子又不常运动的人,外界气温在15℃时,会从头部散失人体总热量的1/3;4℃时会散失总热量的50%;0℃以下时,如果只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体热就会如水桶穿孔一样,迅速地从头部散去,起码可散失总热量的60%。可见,在寒冷的冬天,头部的保暖非常重要。如果不戴帽子外出,部分热量就会迅速从头部散发出去,易受风寒侵袭而患感冒等疾病。所以,冬天在忙着添衣的同时,可不要忽视了小小的帽子哦。
热门文章:
- 新思想奋进新时代学习心得感受优选4篇2025-01-12
- 六稳六保学习心得体会7篇2025-01-12
- 幼儿园2023年度国庆节主题活动方案3篇2025-01-12
- 保持师德演讲稿甄选3篇2025-01-12
- 防网络诈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范文选集5篇2025-01-12
- 在2023年全市模范机关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5篇2025-01-12
- 欢庆国庆节幼儿园的活动方案6篇2025-01-12
- 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职工心得感想3篇2025-01-12
- 新任职领导表态发言稿9篇2025-01-12
- 长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13篇2025-01-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