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摘要:学生是学院生产加工的产品,教师则是产品的生产制造者。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决定着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民办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创造“双师型”教师引进、成长的有利条件,为推动民办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要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准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但是,各高校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却不尽相同。目前,存在着“双证书”(教师资格证、职业技能等级证)、“双素质”(教师素质、职业素质)等说法。有学校片面地认为具有“双证书”、“双职称”的师资就是“双师型”教师。笔者认为,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双”字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其内涵:
第一,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胜任教师岗位;第二,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第三,具有专业对口的实践应用技能,重点是具有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实训实践或将技术成果转化运用的能力;第四,专业领域不同,对教师素质能力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因此,“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专业工作实践经验,并能将两者有机融合。
二、民办高职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1.理论与实践的要求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要搞好理论教学,又要强化实用性、技能性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走上讲台是讲师,走进企业就是工程师。
2.学习与创新的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不断更新,充实新知识、新技术。这就要求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紧跟高职教育专业发展的潮流和步伐。
三、“双师型”教师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民办高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没跟上步伐,这也成为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民办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仍以学历和职称等标准来确定薪酬福利、职称晋升等,没有对“双师型”教师予以应有的倾斜,也没有额外发放“双师型”津贴。这就导致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学历、职称的提升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没有制定教师实践能力考核标准,更无法做到将实践能力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因此,部分教师在参加企业实践、
顶岗锻炼时走过场、做样子,导致自身实践教学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2.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受多方面条件制约,引进“双师型”教师难度大,只能大量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这类“门对门”师资,大都没有实践经验,造成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短缺,进而影响实践教学水平,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出于人力资源成本考虑,民办高职院校一般都要求教师要完成大量的授课任务,教师平时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去参加实践培训或到企业去顶岗锻炼。那些原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也会因长期没有时间去参加专业实践,导致原有知识老化,专业实践技能生疏,跟不上高职专业发展潮流等诸多问题。
3.“双师型”教师稳定性不强
年轻“双师型”教师由于在职称评定、薪酬福利、住房、归属感等多方面与其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而极不稳定。当找到理想的岗位时,他们就容易跳槽离职。“双师型”教师流动性大成为民办高职院校的一种常态。
4.投入培训经费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办高职教育的重视,民办高职教师正逐渐走出去参加培训,但大多是理论方面的培训,很少有真正到企业去参加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使教师无法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不利于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养成。即使自己能联系到可去培训的企业,但因教学授课任务的要求,也难以在正常行课期间外出培训。有的教师得到了企业培训机会,但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又难以提供与其正常上班时的同等工资待遇,导致培训机会丧失。
四、发达国家的培养经验
发达国家很早就注重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
1.培训模式多元化
美国采取校本教师培训模式,在培训的过程中采取导师制,即年轻教师或者没有相关教学经历的教师必须由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德国采取“双元制”培养模式;“英国采取双元制、校企合作、校本培训、校校合作等多元化培训模式。“双师型”教师培养不仅仅依靠各高校和职业院校,更重要的是依靠相关的行业企业来完成,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
2.培训要求制度化
澳大利亚、日本在招聘教师时,要求教师大学毕业后应到相关行业从业三至五年,同时定期将教师送到企业去锻炼,从而让教师实践技能适时得到提高。英国注重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政府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培养师资专业化
许多国家都建有独立的技术师范大学,如日本的“职业能力开发大学”、俄罗斯的“乌拉尔国立职业师范大学”等,都是专门培养职业教师的独立院校,要求学生不仅要完成与同层次普通工科大学相同的课程,还要学习教育类课程,进行技能训练。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1.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与相关制度,在工资待遇、职位、职称晋升、福利等方面应给予相应的倾斜。
参照国家和企业相关专业、工种的政策规定和技术标准,制订《青年教师能力达标规定》,组织学院教授、企业专家对教学业务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达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绩效、职称评定等挂钩。
2.做好队伍建设顶层设计
第一,充分发挥机制灵活优势。在人才选拔上,不拘一格选用“双师型”教师;在用人上,敢于破格提拔优秀人才,确保“能者上,庸者下”。”;在待遇上,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重点向一线“双师型”教师倾斜,重奖有突出业绩的“双师型”教师;在职称上,打破论资排辈现象,让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脱颖而出;在宣传上,在教师中树典型、立榜样。
第二,明确培养目标和具体任务。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明确培养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和措施,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进修和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要求。
3.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第一,建立挂职锻炼制度。对新入职专任教师,应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3个月以上。每年应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习或挂职锻炼,在待遇上给予充分保障。
第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签定教师培养合作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实践、实训基地及挂职锻炼场所。同时,合作企业要选派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教学、授课。
第三,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通过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现场教学观摩、实践教学指导课、参加企业顶岗锻炼等方式,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一是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民办高职院校、企业共同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政府引领、学校投入、企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二是民办高职院校设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和提高。三是校方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设立奖励基金,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实际生产、管理锻炼、外出进修,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四是对参加校外培训、企业实践的教师给予时间、费用上的支持。
“双师型”教师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宝贵资源,在学院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创造“双师型”教师引进、成长的有利条件,为推动民办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刚.河南省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J].河南教育,2013,(6).
[4]邱立姝.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3,(2).
热门文章:
- 新思想奋进新时代学习心得感受优选4篇2025-01-12
- 六稳六保学习心得体会7篇2025-01-12
- 幼儿园2023年度国庆节主题活动方案3篇2025-01-12
- 保持师德演讲稿甄选3篇2025-01-12
- 防网络诈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范文选集5篇2025-01-12
- 在2023年全市模范机关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5篇2025-01-12
- 欢庆国庆节幼儿园的活动方案6篇2025-01-12
- 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职工心得感想3篇2025-01-12
- 新任职领导表态发言稿9篇2025-01-12
- 长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13篇2025-01-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