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困境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1 11:50:3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困境及对策研究,供大家参考。

2023年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困境及对策研究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作者:叶倩文 来源:《理论观察》2019 年第 02 期

 摘 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困境:文化建设主体 缺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娱乐生活单一、基础教育薄弱。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安徽省六安 市 L 村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试图从培育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丰富农 村文化娱乐生活、重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等方面入手,为当前农村文化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对 策,促进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文化;农村文化;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2 — 0130 — 04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学术界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形成 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李祖佩从村庄空心化的研究角度,一方面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困 境是农村内部文化承接主体缺乏,且缺少必要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是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村 级组织弱化。〔1〕樊晓燕则认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包括农村的衰落、半城市化的冲击以及 对农村环境的过度改造。〔2〕禹兰指出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缺乏、 滞后,文化活动贫乏、单调以及落后文化活动的泛滥。〔3〕何强和程敬华认为农村文化的建 设要从培育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弘扬农村高端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干 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4〕林琳提出,农村文化建设要强化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农村文 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5〕总之,农村文化的 建设与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农民群体的共同参与。本文基于六安市 L 村的实地访谈, 从农村文化的内涵入手,根据访谈中所获得的个案资料,重点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 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农村文化的内涵探析及 L 村简介

 (一)农村文化的内涵探析

 文化是农村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农村文化同样也是农村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 结果,对农村社会的后续发展乃至全国的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自古以来, 中国就具有十分辉煌灿烂的文化发展史,在我国的文化发展长河中,农村文化扮演着非常重要 的角色。在《汉典》中,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 教育、科学。然而,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问题逐渐为

  政府和学界关注。刘豪兴和徐珂认为农村文化是指“在特定农村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以 农民为主体,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化,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层 心理结构的反映”。〔6〕费孝通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农村文化包含乡土性、归属性、直观 性、季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7〕聂林华从农村文化涉及内容的角度,认为农村文化包含物 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既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支撑因素,又是活跃农民群众生活、提高农民 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8〕还有些学者从区域范围的角度,指出农村文化是一种新型乡村文 化,与城市文化截然不同。简单的说,就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土地、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发展起 来的区域文化。综上所述,目前的学术界对农村文化的内涵主要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代表性观 点。广义上的农村文化,主要包括农村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狭义的农村文化是 指农村精神文明活动,包括农民群众的情感状态和人生追求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广义上的农 村文化,是相对于农村地区经济、政治生活发展变化的一种突出反映。

 (二)L 村文化现状

 本文选择的调查区域是安徽省六安市 L 村,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处于长江和淮河之 间,大别山北麓。L 村位于皖西大别山脚下,与金寨、霍山两县相邻,距离乡政府所在地 16 公里,六安市区 60 公里。L 村流传着很多的历史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关于 L 村村名的由 来。相传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的母亲身怀六甲,当时为了逃脱元朝官兵的追杀,在逃亡的途中 路过此地,随后朱元璋落地而生,所以,该地就被后人称之为 L 村了。目前,L 村由 9 个自然 村民组构成,共有 620 户,总人口约 2700 人。通过访谈村干部得知,该村的村民在外地买房 的大约有 250 户,基本都集中在六安市区和省会合肥。L 村 70%的青壮年都在上海、南京、合 肥等城市打工,剩下的青壮年基本都留在了六安市区或是离市区不远的城镇打工。常年留在 L 村的只有老人、小孩和妇女,只有他们会继续在这里守着少量土地生活。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

 现阶段,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以及带领农民致富的乡贤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但广大农民群众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由于受长期以来现实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农民 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导致了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这突出表现在:第一,随着社 会的进步和城市化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据调查所知,当前中 国农村 70%以上耕地仍然由农民耕种,但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农民家庭中的老年父母耕种。简言 之,现在农村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主要是 50 岁以上的劳动力,因为 40 岁以下的劳动力 基本都会选择前往一线城市务工或是经营小本买卖,追求更高的工资待遇。从某种程度上说, 他们在外的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至于这些外出的 40 岁以下的劳动力若干 年后还会不会回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农村,包括他们自己也不确定。总之,这无疑会造成农村 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结构的改变,此类现象若长期存在会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失去基础和主体。

 第二,農村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导致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

  较低。农村文化工作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各乡 镇、各村都要建立统一的文化站,配备专业的文化管理人员。但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和 基本的待遇得不到保证,大部分的文化工作者更愿意前往城市工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 们并没有更多的去考虑农民对文化的真实需求,反而使人才流失严重。

 比如,在 L 村 620 户中,已经在外买房的约 250 户,在外务工租房子,或是陪读的有 110 户,而且大部分都分散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省会城市。其余家庭基本上都是户中青壮年劳 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在家长期居住的就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了。他们的社会参 与能力较弱,活动能力有限。根据目前农村人口的流动情况来推测,他们以后回到农村生活的 可能性很小,尤其是那些在外面买了房子的村民,他们有的表示希望以后在外面养老。因此, 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岌岌可危,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一旦缺失,农村文化繁荣景象也就很难 呈现。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村 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相对落 后,远远达不到农民的生活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各地区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经费使用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 平好、文化历史悠久的农村地区。大多数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并没有建立起 来。相反,却存在着一种“重视经济、轻视文化”的思想意识。换句话说,这些农村地区在发展 经济的同时,却忽视了人们文化生活的建设。这是导致农村文化落后于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原 因。第二,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农村的活动中心有很多,却被长期闲置,篮球场也变成 了停车场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今大部分的农村虽然设有图书室、文化室、阅览室等活动教室, 但活动室内的书整体来说很少,而且更新慢,书的内容与村民的需求也不匹配,这对村民来 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图书室”。

 就以 L 村来说,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差距较大。一方面,L 村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都 已逐步提高,映入眼帘的也不再是用泥巴和木质材料建筑的房子,而是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盖起 了小洋楼,该村的路面也由之前的泥巴路变成了如今的水泥路。其实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村有 道路”、“家家住洋房”的目标。另一方面,L 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却很落后。虽然近几年,L 村成 立了多個“农家书屋”以及完善了村内的图书室,但是真正去此地看书的农民少之又少。据当地 的村干部介绍,每周只有少数的学生会去借阅图书,很多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的缺陷,乃至不识 字的农民居多,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农民产生“求知难、学习难、看书难”的困境,进而影响他 们的求知欲。

 (三)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单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 对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符合人民大众的先进文化也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虽然其成效不能一蹴而就,但 也确实涉及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的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单一、贫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 方面:第一,村民生活形式单一。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依然保持十分原始传统的一面,不论春夏 秋冬都遵循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规律生活着。村民们甚至把休闲的生 活方式几乎都留给了看电视,做家务,打麻将和带孩子上。简言之,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文 化,如唱民歌、跳广场舞,“舞龙、舞狮”等活动基本空缺。第二,文化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尽 管,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虽组织开展了“三下乡”活动,越来越多的剧团,文化馆以及电影公司 坚持向农村送戏送书送电影,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但按照目前农村文化的 发展,这也只是一种暂时的满足,文化单一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

 例如,每年 L 村还会有一两次由上级政府或是文化站安排组织的送戏下乡的活动,看上 去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由于戏曲的内容比较老旧,除了那些热衷于戏曲 的老人,参加此类活动的年轻人很少。对于那些不愿参加的村民,他们拒绝的原因是由于农村 居住分散,看戏路程较远,没有适合自己的交通工具,更缺乏像城市一样的室内场地。尤其是 到了冬天的时候,农民都不喜欢露天看戏。另一方面,农民缺乏参加此类活动的兴趣,认为每 年的活动形式都一样,看过一次就够了。时间久了,这些农民会选择留在家里看电视、带孩 子、做家务,偶尔还会有个别的村民会选择去邻居家打麻将、下棋等。总之,这些情形与农民 群众的文化需求不适应,进而影响了村民们的整体精神状态,更重要的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基 本要求相差甚远。

 (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薄弱

 教育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的 持续发展。当前,虽然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改革已经获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但相比较城市教 育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水平还是相当滞后的。一些中西 部地区基础教育仍然困难重重,大量贫困生还是无法享受到与城里学生同等的教育,其辍学率 居高不下。从学校的角度,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师资队 伍方面,由于缺少专职音体美英老师,导致教非所学,学科教师不匹配的情况普遍存在;其 次,在学生人数方面,由于 2001 年的一场针对全国农村中小学的“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行,使 得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最后,在学校的基础设施方面,随着农村地区小学合并情 况的不断出现,大量堆积的基础设施面临着闲置的局面。

 就拿 L 村来说,L 村的小学目前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教师和学生了,其中教师大都已经快到 了退休的年纪。在与其中一位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得知,由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L 村越来越多 的学生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也即将转到城市里上学。该教师很无奈的表示,农村的基础教育已

  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种情形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状况薄弱的问题依然存 在,进而极大地影响到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进程,很难达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培育农村文化建设主体

 青壮年劳动力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 地位,立足于农村实际。文化建设的内容不仅要贴近农民的生活,反映农民的需求,而且文化 建设的过程要让农民广泛参与,其发展成果要让农民共享。第一,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有关农村 文化建设的政策,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组织建设乡镇图书馆,农民书社,开展具有本地 特色的、农民感兴趣的讲座和社会专题培训服务。第二,政府应该对农村的文艺骨干和民间艺 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不仅身怀绝技,积极精湛,是农村文化的 台柱子,而且更是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只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当前农村这一类的 民间艺人已经不多了。

 比如,在 L 村 620 户中,已经在外买房的约 250 户,在外务工租房子,或是陪读的有 110 户,而且大部分都分散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省会城市。其余家庭基本上都是户中青壮年劳 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在家长期居住的就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了。他们的社会参 与能力较弱,活动能力有限。根据目前农村人口的流动情况来推测,他们以后回到农村生活的 可能性很小,尤其是那些在外面買了房子的村民,他们有的表示希望以后在外面养老。因此, 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岌岌可危,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一旦缺失,农村文化繁荣景象也就很难 呈现。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村 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相对落 后,远远达不到农民的生活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各地区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经费使用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 平好、文化历史悠久的农村地区。大多数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并没有建立起 来。相反,却存在着一种“重视经济、轻视文化”的思想意识。换句话说,这些农村地区在发展 经济的同时,却忽视了人们文化生活的建设。这是导致农村文化落后于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原 因。第二,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农村的活动中心有很多,却被长期闲置,篮球场也变成 了停车场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今大部分的农村虽然设有图书室、文化室、阅览室等活动教室, 但活动室内的书整体来说很少,而且更新慢,书的内容与村民的需求也不匹配,这对村民来 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图书室”。

  就以 L 村来说,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差距较大。一方面,L 村的经济在某种程度上都 已逐步提高,映入眼帘的也不再是用泥巴和木质材料建筑的房子,而是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盖起 了小洋楼,该村的路面也由之前的泥巴路变成了如今的水泥路。其实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村有 道路”、“家家住洋房”的目标。另一方面,L 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却很落后。虽然近几年,L 村成 立了多个“农家书屋”以及完善了村内的图书室,但是真正去此地看书的农民少之又少。据当地 的村干部介绍,每周只有少数的学生会去借阅图书,很多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的缺陷,乃至不识 字的农民居多,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农民产生“求知难、学习难、看书难”的困境,进而影响他 们的求知欲。

 (三)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单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 对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符合人民大众的先进文化也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虽然其成效不能一蹴而就,但 也确实涉及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的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单一、贫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 方面:第一,村民生活形式单一。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依然保持十分原始传统的一面,不论春夏 秋冬都遵循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规律生活着。村民们甚至把休闲的生 活方式几乎都留给了看电视,做家务,打麻将和带孩子上。简言之,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文 化,如唱民歌、跳广场舞,“舞龙、舞狮”等活动基本空缺。第二,文化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尽 管,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虽组织开展了“三下乡”活动,越来越多的剧团,文化馆以及电影公司 坚持向农村送戏送书送电影,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但按照目前农村文化的 发展,这也只是一种暂时的满足,文化单一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

 例如,每年 L 村还会有一两次由上级政府或是文化站安排组织的送戏下乡的活动,看上 去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由于戏曲的内容比较老旧,除了那些热衷于戏曲 的老人,参加此类活动的年轻人很少。对于那些不愿参加的村民,他们拒绝的原因是由于农村 居住分散,看戏路程较远,没有适合自己的交通工具,更缺乏像城市一样的室内场地。尤其是 到了冬天的时候,农民都不喜欢露天看戏。另一方面,农民缺乏参加此类活动的兴趣,认为每 年的活动形式都一样,看过一次就够了。时间久了,这些农民会选择留在家里看电视、带孩 子、做家务,偶尔还会有个别的村民会选择去邻居家打麻将、下棋等。总之,这些情形与农民 群众的文化需求不适应,进而影响了村民们的整体精神状态,更重要的是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基 本要求相差甚远。

 (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薄弱

 教育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的 持续发展。当前,虽然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改革已经获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但相比较城市教 育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水平还是相当滞后的。一些中西 部地区基础教育仍然困难重重,大量贫困生还是无法享受到与城里学生同等的教育,其辍学率

  居高不下。从学校的角度,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师资队 伍方面,由于缺少专职音体美英老师,导致教非所学,学科教师不匹配的情况普遍存在;其 次,在学生人数方面,由于 2001 年的一场针对全国农村中小学的“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行,使 得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最后,在学校的基础设施方面,随着农村地区小学合并情 况的不断出现,大量堆积的基础设施面临着闲置的局面。

 就拿 L 村来说,L 村的小学目前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教师和学生了,其中教师大都已经快到 了退休的年纪。在与其中一位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得知,由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L 村越来越多 的学生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也即将转到城市里上学。该教师很无奈的表示,农村的基础教育已 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种情形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状况薄弱的问题依然存 在,进而极大地影响到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进程,很难达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培育农村文化建设主体

 青壮年劳动力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 地位,立足于农村实际。文化建设的内容不仅要贴近农民的生活,反映农民的需求,而且文化 建设的过程要让农民广泛参与,其发展成果要让农民共享。第一,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有关农村 文化建设的政策,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组织建设乡镇图书馆,农民书社,开展具有本地 特色的、农民感兴趣的讲座和社会专题培训服务。第二,政府应该对农村的文艺骨干和民间艺 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不仅身怀绝技,积极精湛,是农村文化的 台柱子,而且更是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只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当前农村这一类的 民间艺人已经不多了。

  

推荐访问: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文化建设 困境 农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