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难题与出路球

发布时间:2022-11-02 11:40:3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夏甄陶教授认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反思科学。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领域,人们主要是从观察者的视角描述认识的过程和特点,而不是从参与者的角度反思认识的过程、特点与它的难题。而认识论作为一种反思科学应该是认识者作为参与者在认识中的自我反思。于是认识论不是让认识者在主客体关系之外观察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让认识者从参与者的角度体会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让认识者局限在改造客体的工具理性的框架中来认识世界。由此,人会获得关于世界的亲知知识,这种知识超出了人们用概念来概括规律意义上的知识。主客体关系中获得的知识是以亲知知识为基础的。

关键词:认识论;参与者;观察者;主客体关系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5)04-0015-08

改革开放以来,在高扬主体性的旗号下,在深入探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取得突出的成就。在这个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一个以主客体关系为核心的认识论体系。这个认识论体系使人们有可能从这个视角全面具体勾画了认识过程中的诸环节和关系。但是,在这个框架确立之后,虽然人们从不同侧面深化了其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总体上来说,仍然是在近代哲学框架中所进行的思考,这些成果既无法吸收现代哲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更无法解答当代社会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中的难题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中,夏甄陶教授在他的《认识论引论》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反思的科学”。而在对反思概念的解释中,他吸收了黑格尔的思想:“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黑格尔哲学所做的工作就是对思想本身的思想。同样认识论也是对认识本身的认识,是认识对认识自身的反思,是认识自觉自身为认识的学说。这是夏甄陶教授的认识论研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思想,也是他留给我们的重要的思想遗产。这就是说,认识论的研究不能仅仅从外部观察认识,而是从认识过程的内部反思认识。他说:“认识论不是研究思想之外现实世界中某种事物,某种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而是研究思想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本身。”他的这个论述表明,认识论的研究不能像认识外部世界那样从一个观察者的视角来进行。观察者的视角是研究外部世界的科学,而认识论是一种反思科学。这种反思科学的特征是认识者对认识本身的再认识,认识者在这里是一个参与者,是认识活动参与者的一种自我反思。

在《认识论引论》中,夏甄陶教授对认识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和综合的研究。他的这本书确立了中国当代认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即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框架。无论夏甄陶教授本人后来的研究还是其他研究者所进行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他所确立的这个主体和客体关系框架中展开的。虽然发生认识论、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社会认识、认识中介,认识中的非理性要素等方面的深入思考,从不同侧面推进认识过程中某个方面的研究,但是,它们都没有摆脱主客体关系的基本框架。然而,这个基本的框架并没有完全贯彻夏甄陶教授本人在《认识论引论》一开始所提出的基本理论思路,即认识反思自身的理论思路,而总体上来说仍然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即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说明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关系。从《认识论引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主要是从观察者的角度说明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描述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呈现了主体观念地掌握客体的方式和方法,展现了主体的观念如何与客观的事实相互符合的特征。从总体上来说,作者主要采取的仍然是观察者的视角。当然,这不是说其中不包含任何参与者的视角,比如,在关于真理的辩证法等方面的思考中,参与者的视角得到了体现,但是参与者视角始终是观察者视角的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在探讨认识中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夏甄陶教授探讨了主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探讨了主体通过实践改造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比如探讨了主体改造客体的手段、目的,描述了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等。在这些描述中,作者只是从观察者的视角描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描述了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而没有把描述者本身放在反映过程中。如果人把自己放在反映过程中,并反思这个反映过程,那么他对于反映过程的描述和理解是不是就不同了呢?如果这样,人就必然会认识到,这个反映(renection)恰恰就是反思(renection)。人在反映中不是简单地得到一种感觉印象。人在这里会有许多亲身的体验和理解。而所有这些都不能被简单地概括在“反映”概念中。同样的道理,人是在实践中进行认识的。但是,认识论的研究不是像科学研究那样描述人的实践过程,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人在实践中如何进行设计,如何选择对象,确定怎样的目的,用怎样的手段。这些描述都是一种观察者的视角所进行的描述,而不是参与者视角所进行的理解。如果人把自己放在实践过程中,那么这里就必然包含着一种反思环节。一旦人把这个反思环节放在实践过程中,那么个人的活动与活动所产生的意外后果关系的分析,个人行动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的分析,未被认识的条件如何作用于人的活动关系的分析,实践过程中的循环等都会受到重视。如果这样来分析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人们对于实践的研究就不会停留在外在的描述上。当然,这不是说传统的认识论中关于实践的分析就根本没有反思的环节,比如,人们对于认识过程中认识目的、工具、过程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反思环节,但是,这种反思更多地是从一个观察者的视角来进行的,或者说是对于观察结果本身的一个反思,而不是从参与者角度来进行反思的。

从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形式和方法来说,夏甄陶教授描述了认识过程中所存在着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描述了观察、推理之间的关系,这都是观察者视角的描述。实际上,心理学、逻辑学都曾经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过类似的描述。这个视角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视角。在当时的认识论研究中,认识论的研究者们都按照这样的基本思路来进行研究。他们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中只是把心理学和逻辑学的知识加以改头换面地纳入到哲学中。为了深化认识论的研究,他们还是不断地吸收现代心理学、认知科学的有关知识,来提升认识论研究的“层次”。而这样的研究恰恰把认识论的研究实证化。它使认识论的研究越来越变成一种类似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实证科学。而从实证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认识论的研究无非就是重复它们的研究成果,而没有把相关的研究推向前进。这种认识论的研究没有显示出哲学的智慧,而是停留在实证科学的技术层面。这样一种认识论的研究在实证科学的面前自惭形秽。于是,它给人所提供的印象就是,认识论的研究不过是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牙慧”的学说。它充其量就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汇聚,而从来没有超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那种技术方法。这是哲学自身的“堕落”。而我们却把这些“堕落”的东西当做高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智慧来卖弄。

推荐访问: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 出路 难题 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