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有机活化课程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素养

发布时间:2022-11-04 16:10:2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中职艺术欣赏课程中,引入中华民俗文化的欣赏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益尝试。如何有机、有效的选择民俗文化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途经有四:一引入对联艺术,感受民俗文化的持久生命力;二借助民间俗语、谚语,亲近民俗文化;三讲解节俗知识,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感情;四深入民间了解乡土风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身边。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开辟中职校本课程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欣赏;对联;民谚;节俗

中职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培养,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知识、能力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文精神匮乏的现象。即使在课程开发中有艺术欣赏课,也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其内容大多为绘画、音乐、书法艺术的欣赏。面对这些整天热衷于追逐潮流、却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的在职校学生,我陷入了深思。如何发掘艺术欣赏课程的丰厚资源,丰富艺术欣赏课程的内涵,以此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做出了将中华民俗文化引入艺术欣赏课程的决定。

如何能够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上对中国民俗文化产生认同感,很好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深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韵味,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如何有机、有效地选择民俗文化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途经有四:

一、引入对联艺术,感受民俗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而古代江南特有的物华风宝、才子佳人,不仅为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使对联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使学生有所体味,我尝试了以下几步:

1.在课堂上选择一些经典的对联进行解析,引导学生体味其音韵和谐、错落起伏的优美境界。

以“九溪十八涧”联为例: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这副对联,通过描绘九溪十八涧的山、路、树、泉,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特征鲜明的溪涧图画。那重叠的崇山峻岭,那弯曲的崎岖山路,那排列山坡的千重绿树,那回环曲折的山涧溪流,历历在目,惟妙惟肖。再加上那溪涧中流泉不断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合奏成沁人心脾的美妙乐章。这绘形绘声绘色的描述,写出了九溪十八涧的典型境界,充满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对联乃“诗中诗”的韵味。联语中选用叠词“重重叠叠、曲曲环环、高高下下、叮叮咚咚”,体现对联结构方正、整齐的特点。这种强烈的特色是其他文学样式难以比拟的。学生通过讲析、品味,被对联这种强烈的艺术美和中华民俗的精深的文化内涵所折服。

2.通过讲解对联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对联所独具的特性。对联这种文学样式可以用于评时论事,可以用于励志铭心,还可用于褒贬讽颂,以及节日志盛。它既通俗,又典雅,还能雅俗共赏。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自其产生之时起,就与社会应用、人际应酬联系在一起,实用性是它自身的属性,也是它赖以生存、发展并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而对联的创作手法,则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汉语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双关等手法是对联创作的常用手法。清末明初被誉为“文坛怪杰”的成都人刘师亮有一副讽刺南京政府的对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此联用了修辞手法中的谐音、双关,以“税”谐“岁”,以“贫”谐“平”,揭露当时军阀混战、重赋苛捐、民不聊生的黑暗。民国不是“万岁”,却有“万税”;天下大不“太平”,只是“太贫”。联语只改两个同音字,即变颂语为讽刺,为诅咒,为抨击,入木三分,堪称妙笔。老百姓见了这副对联无不拍手叫好。这充分说明它的实用价值是相当高的。

3.课外拓展。对联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植根于民间。因此,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析显然是不够的。为让学生能感受对联这种民间文学样式的独特的魅力,我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回乡搜集家乡的对联,并且专门辟出课上交流的时间。交流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看哪一组收集得多,收集得好,收集得有特色。积累了一定数量之后,再让学生把收集的对联分类,然后讨论交流、分析讲评,体会对联的语言特点、押韵和修辞特色,让学生在查找资料和交流评点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体味、把握对联这种其他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实用性特点和强烈的艺术性,进而领会中华民俗文化的悠久和博大精深。

二、借助民间俗语、谚语来开拓知识,亲近民俗文化

俗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劳动人民对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经验感受和智慧结晶,它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欣赏的:

1.课上:把俗语、谚语归类,然后挑出为人所喜闻乐见的谚语给学生欣赏。①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②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③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2.课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俗语、谚语,或者向当地农村的老人讨教有关农耕、节气方面的谚语,然后进行交流。事实证明,学生对收集此类知识非常有兴趣,反馈的信息也非常广泛,交流的时候更是各个领域都有涉及。比如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提醒人们要多吃一些有益的食物来防病;“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激励人们要发奋学习;农谚“立春三日,百草发芽”,说的是春天来了,万物开始萌芽了;还有民谚如“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小雪雪连山,瑞雪兆丰年”,同样揭示了节气与农耕与丰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讲解民俗知识,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感情

几千年来,节日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化、丰富生活内涵不可或缺的生活手段和表达方式。中华节日由饮食和娱乐游戏两大部分构成,在这两大部分的物质外壳下,充盈着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文化内涵。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节日活动,都有一些“有根有据”的典故和说道。例如过年和年兽有关,除夕之夜放爆竹就是为了驱赶年兽,引申为“驱邪避灾以求吉祥”之意。腊月二十三要“祭灶”和灶王爷到年关要上天向玉帝汇报工作有关,供品中少不了粮瓜和灶糖,这就是为了用糖把灶君的嘴粘住,使他到了天上不能胡说,免生是非。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大家都要喝腊八粥,这又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有关。农历五月初五是旧传统的端午节,端午的由来,民间又有各种不同的传说。通过一系列典故传说的介绍,学生不由地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兴趣倍增,进而产生了深深的自豪感。这时候趁热打铁,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有关民间节日的传说、来历,学生自然积极性非常高,效果也是水到渠成。例如,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民谣就是学生自己收集来的。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事活动要根据节气来安排,所以,远古时代就有了二十四节气之说,并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编成了歌谣。这歌谣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作用、来由都有了了解,也因此对古人的智慧深为叹服。

四、深入民间了解乡土风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身边

民俗文化是富有乡土气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的特征和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它往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反映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我们每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一方土地上,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耳濡目染,浸染其中,有时可能并不能体味到其中的文化深意。可是,经过乡土风情专题的学习,不少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民俗文化就在我身边。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苏南地区,对苏南民间的风土人情略有所知,因此课上先大量介绍各地不同的婚丧、节序、祈福等生活习俗,让学生越来越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强大的生命力。然后,放手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乡间,了解本乡本土的风俗民情。还指导他们采访、调查、找资料,以多种形式了解当地的传统节日文化、禁忌文化、建筑特点、婚俗习惯,考察当地的民俗风情,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有重点地布置作业,指导他们写出本乡风俗民情调查报告,及时组织风俗专题报告会(作业交流)。虽然学生收集的资料还不全面,概括还不太完整,措辞也不够老练,但他们介绍时,心中都充满了自豪的感情,对自己家乡的文化几乎是如数家珍,叙述也变得非常流畅,课堂上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经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家乡,认识了家乡文化,产生了对家乡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家传习惯,一种家乡风俗,可能就是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我们中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们所做的收集和报告工作,或许在不经意间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发挥了一点作用。

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程逐渐被边缘化的大环境下,开辟出一条校本课程建设的新途径,以弥补学生人文素质的不足,这正是选修课程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尝试的过程中,面对着小小课堂上一张张懵懂而又有所追求的年轻的脸,面对着一个个渴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收获的期待的眼神,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为艺术欣赏课程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我坚信,在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堂上,欣赏中华民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民俗文化这条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李少林.中华民俗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2]刘魁立.民俗学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高彩霞.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钟雷.歇后语、谚语大全(学生版)——历史快读系列[M].哈尔滨出版社,2005.

[5]唐子畏.古今名联点评[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6]李文郑.对联基础知识[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活化 素养 课程内容 有机 提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