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王孝达烈士故居

发布时间:2022-11-04 16:15:04 来源:网友投稿

“但愿朝阳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鲜血染地。”祥云县城北后街荷花池对面的王孝达烈士故居到2019年的时候已经建盖了109年。从辛亥革命算起到今天,在这109年里中国从推翻封建专制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个中的曲折远不是一个人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但是在这样幸福的今天,有一些人物是我们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的。他们不一定拥有伟大的成就和影响力,但是在那沉重的历史印记中,总能找到他们的足迹。这些足迹,深浅不一,经过岁月的风化,有些甚至已经模糊了,但他们的名字,不会被人民忘记,因为他们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王孝达烈士就是如此。他的经历,我们并不能如数家珍。但我们可以确定,他是祥云人民的优秀子女。他是祥云包括王德三、王复生等三位重要革命烈士中最早牺牲的、最年轻的一个。

1901年,王孝达出生于祥城镇鼓楼北街。今天的祥城鼓楼北街,商店林立,游人如梭,繁华而匆忙。谁也不会注意到,可以在北街以最佳的视角看到南面山上的文峰塔。一个“忙”字,使人们陷于更大的“盲”中。所以,当游人匆匆走过北街87号老大门的时候。他们正在为自己的购物做着精密的规划,对于钱财的使用正在快速的运算。谁也不会注意到有一位曾经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而流血牺牲的人物,这里装满了他的童年。

在一街之隔的对面,荷花池已经无影无踪,只有祥城镇那些幸存的诗句里还有关于他的描述。如今只有荷池对面的古式大门在霓虹的照耀下,变幻着颜色。它在寒风中,静静地思考着、怀念着;在日光的照耀下,茕茕孑立。当这座宅子建盖好之时,王孝达烈士已经跟着伯父王谦读了好几年的书。

1920年在省城求学的王孝达,怀着对新思想、新知识的渴望,回到家中,他以一个晚辈的身份,向家长们提出前往北京的请求。王氏的长辈,有好几位都是知识分子。正是在荷池对面的故居之中,长辈们一致同意他前往北京。“为学首贵志,精勤莫疏荒。吾家累世德,善继我书香”孝达聆听着长辈们对他的要求。第二天,当红红的暖日,照耀着这座宅子之时。烈士踏着沉稳而急迫的步子,走出大门后,经鼓楼西街,转向鼓楼南街。经镇海门,出城而去后,再也没有回来。

王孝达出身于一个传统的儒商之家,他的家族并不是最早進入祥云的家族,但却是近代祥云地方有重要影响力的家族之一。嘉庆年间因经商落籍祥云后,王氏迅速成为地方上最活跃的家族之一,很快为地方的其他大家所接受,并在地方公益事业中表现出积极的一面。王氏是一个“四代同居槐堂暖,百柳荫蔽荷池妍”的书香门第之家,在这种书香之中却透露出对旧时代的不满。这种不满是传统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表露。王孝达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要把家国情怀进行实践的勇士,所以,是王氏家族进取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一个代表。他先是被推荐加入共青团,第二年转为正式党员。1927年,牺牲于广东。

王孝达死后,家族的子弟在他的影响下,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前赴后继,在革命战争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达叔殉潮汕,牺牲早在先。后辈继志起,一脉有渊源。”可以说,这就是革命老区祥云先烈的家庭缩影。

在此之前的2011年,我写下了《荷池吟草与王氏诗风》一文,主要目的是介绍王氏的部分诗文,其中对王孝达烈士的故居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描述,很显然这种描述是不足的。对于我来说,这个家族的一诗一笺,一笔一划,都传达了一种文化精神和耕读传统。这对于“文献缺如”的祥云县来说,意义非凡。

王孝达烈士故居坐落在祥云城的西北隅,早在2006年,杨本清先生即撰文介绍。本文即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发现的家族史料对这座百年老宅的经历做一个简单的素描或者说回顾。这将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王孝蕃、王孝达、王友欧这几位革命前辈的生平和思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用历史唯物主义站在今天的角度上去审视历史,对他们的家史进行发掘即是对地方史、革命史和相关学科的丰富,也是辩证唯物史观的基本体现。本文将根据讲述的需要以王孝达烈士故居和王氏故居以及槐堂等来称呼这座百年老宅。

这座老宅的位置在今天看来非常好,因为很顺路。在一百年前看就不是这样了。那时城墙尚在,城池完好,这个位置的选择只能用出乎意料来形容。在当时,这里的道路不甚方便。东街的镇阳门、南街的镇海门距此过远。北面仁和门则在一街之隔的北中街,要出北城门,出了大门往左走到北墙脚,顺城埂往东才到北城门洞。出西城门,出了大门往右向南走,经石家巷,祥云中学西侧,即现在的北后街,行至西街十字路口(天灯杆口)往西才出西城门。要出城根本无法走直线,而且这里天阴下雨四处泥泞非常不便。同城的其他几户大家都是在道路方便的地方择基选址,建盖府第。无论如何这里都算是一个旮旯之地。难道当时的祥云城里就没有一块好地皮?当然不是。比如南街褚武烈公祠和申民亭之间,也就是五川会馆(又叫川甸会馆,即那个时代的政府招待所)前那块地不就空着。那儿临街,当时还是一片菜地。战后本地最大的民间慈善组织义济公花了好大一笔钱用五面石把鼓楼四街的街面修得平平整整。下雨天阴时,也没那么多的泥泞,离城南镇海门也不远。北面是褚武烈公祠和昭忠祠,南面是申民亭,背面是五川会馆,对面则是南街王氏的寿世堂。再看看这儿,只有一个空旷的水池与它默默相对,因植有荷花而被称为荷池。荷池南面还有城隍庙、白衣阁、马王庙大大小小的寺庙,只是偶尔有人过来看看荷花。夏季,孩子们来这里挖藕、钓鱼、游泳。秋冬之季则冷冷清清,根本比不上临街处的热闹、方便。以王氏在当时的财力和能力,在临街的地面上寻一块好地皮是完全不成问题的,这一选择在今天,甚至是当时看来多少都有点匪夷所思。

王槐卿的弟弟王炳卿写过一幅对联,表达了对这一选择的态度。对联是这样写的“避地居城角,看翠柏后凋,绿竹依俗,四季留春春常在;乐天悟源头,喜青莲怡性,白水盟心,七旬将老老不衰。”此联写于1935年,出自于王氏之手,是王氏故居最早的对联之一。这一联代表王氏子弟对选址的态度,后来我们了解到,此联的创作思路会由他的侄子继承,而这种创作思想也成为王氏故居对联的一个基本模式。王氏故居也是王氏文学创作的主要对象,后面将有专文讲述。

推荐访问:故居 烈士 王孝达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