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五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1-03 11:20:06 来源:网友投稿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1  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子皮,想任用尹何担任大夫,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尹何太年轻而且从来没做过官,大家都怕他能力不够。可是子皮却不以为然,他说:“他的诚实很令人欣赏,相信他绝对不会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五篇(全文完整)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1

  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子皮,想任用尹何担任大夫,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尹何太年轻而且从来没做过官,大家都怕他能力不够。可是子皮却不以为然,他说:“他的诚实很令人欣赏,相信他绝对不会辜负我对他的期望,而且现在正是给他学习的好机会。”

  子皮的另一位大臣子产从容地回答:“大王您想培养年轻人当然是件好事,可是这样做反而会害了他。就像叫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去切肉,他反而会剁伤自己的手。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让尹何在正式当大夫之前能够多加学习,那么,在他从事工作的时候一定会井井有条,否则将会为国家带来想不到的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的一番话后,恍然大悟地说:“你说的非常道理,以后每件大事我都要事先听听你的意见,才不会犯下大错。”

  没想到谦虚的子产却摇头说:“人的想法就像每个人的外貌一样,各不相同,我的意见只能做为参考罢了!”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2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

  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说我所寻求的是活着的千里马,你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千里马?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很多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记载:"黄金台有二,故燕昭王所为乐、郭筑而礼之者,其胜迹皆在定兴。今都城亦有二,是后人所筑。"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3

  杀妻求将

  吴起原本就是卫国的一个市井无赖,经常挥刀舞剑,横行乡里。为此,他常常被母亲责骂。有一天,在母亲骂他的时候,他猛咬自己的手臂,咬出鲜红的血来,还对母亲发誓说:“我从现在开始,就不再呆在母亲身边了。如果这辈子不能当上大官,我就绝不再踏入卫城半步,也绝对不再见您。”母亲哭着留他,吴起却转身就出了卫城的大门,连头都没有回。

  吴起就这样离开了卫城。

  他来到鲁国,在孔子的弟子曾参的门下学习,他白天研究夜里背诵,非常非常的努力。这时候,有一个曾经在齐国担任大夫的人叫田居,他非常赏识好学不倦的吴起,于是经常和他在一起讨论学问,吴起雄姿英发,高谈阔论,田居很喜欢,于是把自己的的女人嫁给了他。

  吴起在曾参那儿整整学习了一年,曾参听人说他家中还有老母,于是问他:“你已经出来这么久了,为什么一直不去看望母亲?你这样能够安心吗?”吴起说:“我有誓词在先,不当大官,这辈子不入卫城。”曾参说:“在别人的面前可以发誓,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发誓有什么用?”于是心里就非常讨厌他。

  没过多久,卫国有人来信说吴起的母亲死掉了。吴起仰天干嚎了三声,然后立即擦干眼泪继续读书。曾参大怒:“你母死不葬,就是忘本之人;水没有源头就会枯竭,木头没有根就会折断。你这家伙连母亲都可以忘记,一定不会有好结果的。从起在开始,你就不是我曾参的弟子了!”命令人把他赶出学校,从此不再相见。

  吴起从此就放弃儒学,开始学习兵法。三年后学有所成,他就跑到鲁国去求官。鲁相公信休经常跟他讨论兵法,发现他确实具有过人的本领,于是把他推荐给了鲁穆公。这样,吴起很快就当上了大官,手里有了钱,还买了很多漂亮的奴婢,开始享受起来。

  不久,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又向鲁穆公推荐说:“您要想打退齐兵,非派吴起为将军不可。”穆公虽然口头上答应了,心里面却充满了疑虑。经公仪休再三催促,穆公才说:“我虽然知道吴起有能力打胜仗,但是他的妻子却是齐国*的女儿。俗话说真爱莫如夫妻,你能保证他不会存在观望心理吗?这才是我一直犹豫不决的原因啊!”

  公仪休无话可说。他回到相府时,吴起早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吴起急急的问道:“齐国已经打进来了,主公现在得到良将了吗?我不是夸口,如果请我为将,我一定会让齐兵有来无回。”公仪休说:“我已经为你向主公说了很多次了,可以主公因为你的妻子是齐国人的缘故,所以一直迟迟下不了这个决定。”

  吴起说:“原来如此。要想释主公的疑惑,这太容易了。”

  他回到家里,立刻就对妻子田氏说:“男人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好妻子?”田氏说:“男主外女主内,才能让一个家象家的样子。找一个好妻子,就是为了成一个象样的家业。”吴起又问:“如果你的丈夫当上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可以名垂青史,这样的家业就会很大很大,你会期望这样的结果吗?”田氏说:“那是当然。”吴起说:“我现在有一件事想求你,你要帮我!”田氏说:“我是一个小妇人,怎么可能帮助你成就功名?”吴起说:“现在齐国正在攻打鲁国,鲁侯想让我当将军,却因为我娶了你做妻子而怀疑我。所以,我只能用你的头来打消鲁侯的疑心,这样我的功名就到手了?”

  田氏大惊,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刚刚准备开口说话,已经被吴起拔剑一挥,把脑袋割了下来。当即就提着去见了穆公,说:“臣有报国的志向,而您却因为我的妻子是齐国人而怀疑我。今天我把妻子的脑袋割下来给您,就是为了证明我是为了鲁国而不是为了齐国的。”

  鲁侯脸色发青,惨然不乐,他对公仪休说:“吴起杀妻求将,心不可测啊!”公仪休回答说:“吴起不喜欢他的妻子是因为他喜欢的是功名利禄,如果您不用他,他必然会反过去帮助齐国了。”

  鲁侯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也不得不听从公仪休的话,任命吴起为大将,率兵二万抗齐。不久,吴起就杀得齐军尸横遍野而回。鲁侯大喜过望,封他为上卿。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举。吴起心毒如此,最终确如曾参所言,不得善终,死于利箭穿心。

  杀妻求将,为了谋得将军的职位,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比喻为了追求功名而不惜伤天害理,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含贬义。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死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后比喻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4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历史考证:《吴越春秋》中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吴越春秋》的误解,误传。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

  春秋时,有父子二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脍,细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啊,这世上没有哪一个人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肯定也都爱吃,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而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原文是:‘脍炙,所同也’);羊枣的滋味确实比不上它,但羊枣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就是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引申出来的,原意是指人人都爱吃的美食,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推荐访问:春秋战国 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五篇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1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100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