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小学6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小学6篇,供大家参考。
读书笔记 篇一
“人们早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之前就已经会辩证地思考了”恩格斯如是说。我一直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正式接触哲学前,我听过不少的哲学故事,或者应该称之为“哲理故事”,我对哲学的理解很简单——这是一门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使人豁然开朗的学问。随着理论知识和人生阅历的增长,哲学之门向我打开了,我试着走进去,窥探这个神奇的世界。于是我在图书馆里“淘宝”,想找一本富有中国哲学智慧的书。手指在一本本书脊上划过,最终停留在《论衡》上。
我记得初中的课本上有一篇《订鬼》,正是选自王充的《论衡》。那时我觉得此文的作者思想真是非一般的前卫,要不是通篇古朴艰涩的文言文,我不会想到作者竟生活在距今近两千年的东汉年代。在那个对自然无比敬畏与崇拜的年代,王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写成“疾虚妄”的《论衡》,对居于汉代儒学核心的“天人感应”说进行了批判,对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进行抨击。《论衡》的大多数观点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这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反文化”。提出这样一种难以被当时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王充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异端”。但我对王充却是充满崇敬,他能坚持独立思考,思想超越了自身所处的年代,这是怎样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又需要多大的勇气!
我读《论衡》后感触最深之处有三:其一,对自然灾害和奇异的自然现象解释;其二,对人死后状态的论证;其三,对历史发展的初步探索。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就归结于鬼神,由此便有了自然崇拜和“敬天保民”的思想观念。《论衡》却首先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天”的神秘性,还世界的物质性面貌。“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气”有“阴气”和“阳气”,有“有形”和“无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世俗以为击折树木、坏败室屋者,天取龙;其犯杀人者,谓之有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论衡·雷虚篇》),古人认为电闪雷鸣是“天怒”,是上天对人的惩罚。而王充则认为这些都是“虚妄之言”。接下来就抽丝剥茧,层层论证,指出天是没有意志的,也不会通过自然灾害来警告人。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现象。这对当时“君权神授”的思想的冲击之大,可想而知了。《论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虽然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并没有科学依据,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是一种伟大的探索。
王充是个无神论者,他在《论衡·论死篇》中说道,人与万物一样,都是由“气”组成的,正如“囊橐盈粟米”,人死则“形体朽,精气散”,就像“囊橐穿败,粟米弃出”,精气散尽,人就不再有形体,所以也就没有人们所看到的人死而成的鬼了。他认为“人之死,犹火之灭也”,还说“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用夸张的语言指出“人死为鬼”的荒诞,让我不禁笑而深思。这是多么难得的思想,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依然难免会相信怪力乱神,觉得人死后会变成鬼魂,或行善,或作恶,与生人无异。古人却有这等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实为难得。
王充在《论衡》中还有些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论衡·宣汉篇》中,王充对世人所认为的要天降“河图”、“凤皇”之类的符瑞才是太平之世的观点进行理性的“疾虚妄”。他认为“太平以治定为效,百姓以安乐为符”,“百姓安者,太平之验也”,判断一段历史时期是否太平,社会是否进步,是以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的,而不是看上天有没有出现“祥瑞之兆”。这竟与我们现在的所倡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不谋而合!根据这个标准,王充认为当朝是太平之世,因为大汉物阜民丰,犹胜商周,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这种看透历史本质的洞察力让我叹服。
除此之外,《论衡》一书还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作了阐述,强调“效验”,其核心思想近乎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王充还注意到河道“殆小浅狭,水激沸起”(《论衡·书虚篇》)的现象,并以此作为说明涌潮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这些科学的创见,对于有神论都是有力的打击。
在《论衡》中可以看到作者王充是博采各种学术理论之长,糅杂了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多种学术观点并加以理解创新的,此书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论衡》依然没有跳出“天命说”、“宿命论”的窠臼,他对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见解也不尽正确,但已经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这一时代的伟大产物。可见,一个人要有学术创新,必须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同时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质疑的勇气。
读《论衡》,我深深地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智慧感到自豪,中国自古无“哲学”一词,也没有专门研究哲学的派别,但却有着丰富成熟的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论衡》带我走进了哲学大门的第一站,让我领略到中国哲学的魅力,在课余时间,我要再多看一些关于哲学的书籍,丰富我的知识,锻炼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
写读书笔记 篇二
斯图尔特是一只很有智慧的小老鼠,也是个爱冒险的小家伙。利特尔先生一家人都在保护它。它敢和人比赛划船,竟然赢了!后来,它交了一个朋友,叫玛加洛,它是一只会关心别人的小鸟。在一个春天的晚上,玛加洛不跟别人说一声,就自己悄悄的走了,到了早上,斯图尔特发现它不见了,就开着自己的玩具车去找它了,他就一直往北走,他觉得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斯图尔特是个可以感动全世界的小老鼠,我要多向他学习智慧的本领,还要多关心别人。这本书真的非常有趣,你一定想不到,好莱坞还根据这本书改编了电影,让倔强可爱的鼠小弟征服了全世界!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看这本书!
读书笔记 篇三
莫言短篇小说《秋水》叙述的是我爷爷杀死三个人之后带着我奶奶私奔到高密不毛之地,成为开辟高密第一人。原始的高密东北乡四目皆是涝洼地,我爷爷和我奶奶结庐在一个低矮的小土山——其实也就是一个相对涝洼地来说的一个小高地——开始农耕岁月。他们双宿双栖,播种的五谷生机盎然,堪堪待熟;而他们的爱情之果,也即将瓜熟蒂落——我父亲在浴火中诞生,在这里他们实现了爱情的幸福、喜悦,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以“哪怕能在一起过一天”彼此乐观地激励着,因为他们在一起已经度过了不知多少个理想中幸福的每一天了。
小说以展示“我爷爷”开拓洪荒之地的艰辛历程为题材,讴歌生命的力量。我爷爷、我奶奶笃实、善良、顽强、勇敢。人物开解生动鲜活,故事情节跌宕曲折,充满超强的阅读冲击力。在叙事中,作者以秋季暴雨引发洪水为线索,描写了生命与自然的较量。肆虐的洪水把我爷爷奶奶围困在小土山上,而此时“我奶奶”恰在此时临产,要生下“我父亲”,几条生命汲汲可危,生命在耐力和恐惧中坚守。随着情节的展开,小土山上,先后又出现了三个不速之客,在生命考验中,不一样的人生态度,不一样恩怨情愁,有的涅槃,有的随着岁月的洪流消逝。
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挖掘,是小说必须完成的目标。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气势磅礴、粗犷震撼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性格展示搭建壮观的平台。
莫言从来都是毫不吝啬雄浑的笔墨去渲染环境。《秋水》亦是这样,整篇集中笔墨,调动了一切手段展示暴雨过后,洪水暴涨的场面,烘托蛮荒粗犷的原始物象,来展示蛮荒时代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态。通揽全文,给人的感觉,小说真正令人震撼的独非人物,而是环境,是波涛滚滚的洪水,与一般小说的环境描写不同,作者笔下的洪水,不仅是对故事情节的单纯烘托,而是矛盾冲突中的一极,与人物有着相同的地位,是冲突中的一个“形象”,正因为此,小说才以“秋水”命名。
作者笔下的“秋水”,壮观辽阔、恐怖肆虐。洪水是发生在“方圆数十里,一片大涝洼,荒草没膝,水汪子相连”这样的环境里,在这片大涝洼发生洪水,其势必如一片大海浩瀚。
作者以其十分深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粗犷质朴、丰富细腻、亦实亦虚的创作风格,通过娴熟变化的描写、大胆夸张与想象,构筑雄浑粗犷的画面,完美展示人物在自然环境奋争中的坚强意志。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先是用极尽朴实、几乎不讲究任何技法,豪不修饰的白描手法,来揭开画面。当暴雨来临之际,天“突然燠热起来,花花绿绿的云罩在大涝洼子上,云团像炸群的牲口一样胡乱窜,水洼子里映出一团团匆匆移动的暗影”。而正是这样看似简朴的语言,才更能够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了暴雨来临之际大自然那种强悍恶劣、狼奔豕突的气势。而在暴雨“旬日不绝”之后,洪水袭来时,作者描写秋水先闻其声,“雨声断绝,大洼子里一阵阵沉重的风响……随着风响,无数的青蛙一齐呜叫起来,整个洼子都在哆嗦,听到四野里响起一阵怪声,隆隆如滚雷,把蛙鸣声挤到中间来…”再状其形:“大洼子里积水成片,黄草绿草在水中疲劳地擎着头……黄色的浪涌如马头高,从四面扑过来,浪头一路响着,齐齐地触上了土山,洼子里顿时水深数米。青蛙好像全给灌死了;荒草没了顶,只有爷爷的高梁和玉米还没被淹没。又一会儿工夫,玉米和高梁也没了顶,八方望出去,满眼都是黄黄的水,再也见不到别的什么。”不予修饰,不吝铺陈,将声、形、色相继展现在读者眼前,构筑汹涌澎湃、惊心动魄的画面。而作者笔下,这种原始暴力,极尽肆虐与恐怖,完全可以无情吞噬一切脆弱的生命,是对“我爷爷、我奶奶”生命的无情考验。
在作者粗线条勾勒出宏大的场面之后,再次调动手法,拉近视角,并以三分写实,七分夸张的夸张手法,将眼前的画面与纵横的想象结合起来,更进一步描绘洪水带来的恐怖。“爷爷用抓钩拖上来一个死人:衣服缕缕片片地连着,露出胀鼓鼓的身体。死人挺直双腿,十个脚趾头用力张开,肚子已胀成气球状,脐眼深陷进去。再往下看,见死人右手握拳,左手歪扭,只余拇指和食指,其他三指齐根没了……”无法想像,这样一个近乎暴力的镜头,作者竟能够反其道而用之,当用简笔的几乎运用了工笔,可以说这幅残忍的画面,不惜用了300余字,简直细到牙缝,似乎完全是写实,这是其他作家笔下很难见到。然则我们读过莫言其它一些作品,一定明白这又是莫言介于魔幻与现实之间的一贯的想象。
似乎《秋水》的描写过于血腥,使人作呕。但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作者在环境描写的笔法运用上,总是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在你血脉喷张的时候,轻轻巧拨琴弦,将读者从飞逸出去的空间,又拉回到他营造的思想氛围中来。巧妙地在环境描写中变换手法,多次从粗犷到细腻,从平实到韵律地变化节奏。如前面用粗犷平实的手法描述暴雨来临之前的浑厚场面之后,紧接着就转到富于韵律的文字:“整个涝洼子都被雨泡涨了,罗罗索索雨声,犹犹豫豫白雾,昼夜不绝不散”。再如洪水暴涨之后,“暮色渐渐上来,暮色如烟,缓缓去笼罩水世界,水鸟齐着噪,一批批在小山上降落……浅黄的月色怯怯地上满了棚,染着我爷爷青青的头皮,染着我奶奶白白的身体。蟋蟀正在棚草上伏着,把翅膀摩得嚓嚓响。四处水声喧哗,像疯马群,如野狗帮,似马非马,似水非水,远了,近了,稀了,密了,变化无穷……月光中亮出满山野鸟,白得有些耀眼。山上生着一些毛栗子树,东一棵西一棵,不像人工所为,树不大,尚未到结果的年龄,白天已见到叶子上落满了秋色,月下不见树叶,恍惚间觉得树上挂满了异果,枝枝杈杈都弯曲下坠,把叶子摇得寒率响,细看才知树上也全是大鸟。”作者环境描写紧紧扣住故事情节,人物的内心活动,瞬间在语言风格上发生了180℃大转弯,刚才还是野马游缰,这会儿就如琴如吟,如琢如磨,实在让人兴叹不已。
正是这种灵巧的文字,在雄浑辽阔的撞击中,彰显了生命的力量,彰显了人性的伟大,让人们于字里行间中生发出对大自然深切的敬畏。
写读书笔记 篇四
昨天和父亲聊起水浒,宋江是山东郓城县人,和我父亲是同县老乡。
而在我的印象里,老家就是郓城,老家的扑克牌上,画的都是水浒好汉。
小时候回老家郓城,要经过梁山,梁上的路上有一个牌坊,上面写着,过了梁山门,就是梁山人。
水泊梁山打出这样的标语,颇有当年梁山好汉的风范,山东人是好客的。
有了《水浒传》,山东人就背上了多出响马的名声,其实山东父老是最忠厚耿直的,情义为重倒是不假。
也看到一些今人,抱着一颗“阴谋论”的眼光去水浒,在我看来,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辜负了山东人的感情。
读书笔记 篇五
读完《尚书易解》颇觉其为一部治国之书,该书为记言之文,记载了君王治国的成功经验,也有失败之教训,透露出很强的儒家治国理念。书有《虞书》 四篇, 《商书》五篇, 《周书上》七篇, 《周书中》七篇,《周书下》五篇,共 28 篇。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述治国之方法;一类为誓词,即作战前告 军士之词。
一、治国思想首先可从两个不同的对象来看,即官和民
官:
(一)首先是官吏的选拔
1,选官之标准以德为首。德有九, 《皋陶谟》记载“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官吏“须抑制刚克之臣, 推崇柔克之人” ,选官应以正直之臣为辅佐“其弼直,惟动丕应” 。如尧帝认为 共工巧于言而常邪僻,故虽有功而不用。 “天命有德,五服五章”
2,选官应知人,须广求贤才。 “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离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 (广天之下,至于海内众民,万国众贤,共为帝臣,帝宜善举之) 《皋陶》。在《多士》中亦可看出广求贤才之义,君王以多方之士为用, “惟我 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惟以王家为敌,而不敌殷之多士)。 ”
3, 选官须知人,亦须善任。发挥人之长处,将其安排在最合适的职位,发挥最大的用处。如《尧典》中记载的尧任用官员即为如此。命禹治水,命益掌山 泽,命伯夷坐秩宗,命夔典乐。
(二)其次是官吏的考核。
官吏的任命须有考察期,看其是否能胜任。如舜对禹之考察为期三年,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尧典》同时官 。 吏之考核须赏罚分明。 “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观其志,考其事, 报其劳) 《皋陶》” 。“工以纳言,时而扬之,格则承之庸之,丕则威之(纳言,善则称扬之,正则进用之,丕则罚之) 《皋陶》 。
民:
(一)为政者的治国思想:顺民,保民为政者顺承天命以治民,应通晓天与民之关系,以顺民为根本理念, “达于 上下,敬哉有土” 《康诰》中亦阐述尚德保民。 “不敢侮寡
(二)治国目标:安民安民之具体要求即“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平安) ,四曰攸好德(遵 行美德),五曰考终命(老而终其性命)《洪范》《皋陶谟》则阐述了安民之具 ” 。 体方法。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天叙有典之下,安民之道也。 “五典, 五惇,五服,五章,五刑,五用”
二、重视刑法,但须“刑以宽”
《尧典》中“象以典刑,流宥五刑(以流放之法宽宥五刑之罪人) ,鞭作官刑(官中之刑用鞭) ,扑作教刑(掌教之刑用扑) ,金作赎刑(赎罪用金) ,眚灾 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很明确的体现了法当用,刑须宽。 《皋陶谟》中安民之道则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即施用墨,劓,剕(也作腓),宫,大辟,但用刑须谨慎。
《吕刑》周穆王之初,滥用刑罚,乱而无功。及吕侯为相,告穆王制定刑律,采用中刑。 “告以当谋敬刑,折狱之方法,惩贪赏中之旨。 ”
《康诰》中说“克明德慎罚”武王尚德慎行而有天下。 “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即用法之原则 “原情定罪,真心保民,用刑之权集于王,尽心断狱,依法行刑” “破坏治安者 当刑之,不孝不友者当刑之,不循大法之官亦当杀之,大弃王命之诸侯亦当征 讨之” 。
《酒诰》 亦体现了法治思想, 殷人号酒, 周公戒之,故命康叔宣布戒酒之令, 并告以戒酒之法, “司暴掌宪市之禁令,禁其属游饮食于市者,若不可禁,则全 部逮捕送到周京,我将杀之。 ”
《梓材》为周公告康叔治殷之法,其中亦有法治, “肆往,奸宄,杀人,历人,宥;肆亦见厥君事、戕败人,宥”则是告以法当宽。
三、以德治国
《康诰》其文第四段即阐释以德化民。
“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亟,我其不怨,惟厥罪无在天,亦无在多,矧曰其尚显闻于天”(今民不安,其心未定,屡导之犹未和同,天其诛罚我,我其不敢怨之。罪不在天, 亦不在多,何况尚显闻于天。意谓不能怨天,当行德教)。 “敬哉,无作怨,勿用 非谋非彝弊时忱” (无作怨于民,不用不善之谋,不法之事,丕则敏德,于是敏 行德教也)
《召诰》第四段亦述勉王敬德恤民, “王敬作,不可不敬德” “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肆惟王其疾敬德”皆强调德之重要。 四、勤政无逸 作为君王应勤于政事,不要贪图享乐。官吏也应该去除安逸之思想。 《无逸》篇最为集中的体现了该种思想。 “成王年壮,周公恐其安于逸乐,荒废政事,所 以告诫成王,劝其不可逸豫”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则知小人之逸” 。
《酒诰》中也可看出勿逸豫之思想。这里可将酒看做逸豫之代名词,殷人嗜 酒为古之帝王作出了勤政之榜样, 《尧典》末写道“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舜勤众事而野死,深寓勤劳众事之意。
《皋陶谟》 “慎厥身,修永思”言不懈也。 “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岁”则是说有国者莫效逸游,当戒其危,日日变化甚多也。
《康诰》 “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 ”言毋苟安而好逸乐,乃安民矣。
第二部分则为誓词, 《尚书》中誓词有《甘誓》 《汤誓》 《牧誓》 《费誓》《秦 誓》 。从此看出誓词的典型格式为首叙讨伐之理由,次叙作战之安排。尤以《甘 誓》 《汤誓》为代表。《甘誓》先陈述对方之罪行“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因对方之有罪,使战争变为正义之战,替天行道,鼓舞士气。接着即言战争之安排,如《牧誓》中对于战事之安排“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 乃止齐焉,勖哉夫子! ”
较为特别的为《秦誓》 ,该篇为秦穆公悔过之词,告于军中,悔己待士之失,而思能容人之善。
读书笔记作文 篇六
这一文章讲述了有四个人都是画家,可是他们的画一点也不值钱,这四个人相依为命。一天,卡尔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假死,在他还没有假死的时候画很多画。在他画画的时候,其余的三个人就大量的宣传他要死的消息把他说的很出名,他假死之后他的画一下子就真的出名了,这三个人去卖他的画结果大赚了一笔。
我真是想不通为什么他活着的时候画没有人买,可是他死了以后他的画就出名了,难道人死了画就比活的时候值钱吗?我百思不得其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6篇《读书笔记小学》,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小编。
热门文章:
- 新思想奋进新时代学习心得感受优选4篇2025-01-12
- 六稳六保学习心得体会7篇2025-01-12
- 幼儿园2023年度国庆节主题活动方案3篇2025-01-12
- 保持师德演讲稿甄选3篇2025-01-12
- 防网络诈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范文选集5篇2025-01-12
- 在2023年全市模范机关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5篇2025-01-12
- 欢庆国庆节幼儿园的活动方案6篇2025-01-12
- 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职工心得感想3篇2025-01-12
- 新任职领导表态发言稿9篇2025-01-12
- 长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13篇2025-01-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