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3-07 12:20:33 来源:网友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1  第一类:加  65+73+135357+288+143272+68+28  129+235+171+16517+145+23+35999+99+9+3  6+7+8+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全文完整)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1

  第一类:加

  65+73+135 357+288+143 272+68+28

  129+235+171+165 17+145+23+35 999+99+9+3

  6+7+8+102+103+104 9998+3+99+998+3+9

  第二类:减

  400-256-44 517-53-47 284-159-41

  258-42-16 545-167-145 478-47-178

  344-(144+37) 236-(177+36)

  第三类:乘

  45×4×5 23 ×5×2 25×9×4

  8×(125×13) (250×125)×(4×8)

  88×125 72×125 125×64×25

  42×125×8×5 25×4×88×125

  第四类:乘

  (12+50)×40 125×(40-4) 76×103

  18×125 25×44 42×25

  99×9 99×78

  45×37+37×55 28×21+28×79 17×23-23×7

  38×46+64×38 99×32+32 46+46×59

  167×2+167×3+167×5 39×8+6×39-39×4

  28×225-2×225-6×225

  (42+25)×125+(18+15)×125

  23×2×4+25×4×2+27×1×8+25×8×1

  99×22+33×34

  第五类:除

  360÷4÷9 250÷5÷2 600÷12÷5

  800÷5÷8 480÷5÷48 240÷5÷12

  420÷35 2400÷25 7800÷125

  第六类:加减

  92+99 197+102 354-108

  405-99 127-98

  323+189-123 248-86+48 672-36+64

  (6467-832)+(1832-1467) 1530+(592-530)-192

  (2+4+6+……+98+100)-(1+3+5+……+97+99)

  第七类:乘除

  960×46÷48 99000÷121×11 3702×38÷1234

  640÷(16÷4) 1000÷(125÷4)

  第八类:加减乘除

  (98+147)÷49 (230-23)÷23 (250-25)÷25

  1736÷28+1064÷28 125×(860+240÷12)

  700+612÷12×4 (37+15)×85+1360

  2005×20062006-2006×20052005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扩展1)

——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过关试题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过关试题1

  学号 姓名

  一、直接写出得数:

  2.7+6.3= 0.58+3.5= 6-2.2= 5.6-2.8=

  25×12= 6.68-2.1= 6.38+5.62= 3.92-0.9=

  0.25×10= 100×2.003= 62÷10= 123.5÷100=

  9.025×100= 9-2.3-3.7= 4×31×25= 28×0÷54=

  65+37×0= 5.5+2.81+4.5= 25×4÷25×4=

  二、竖式计算并验算:

  12.65+3.5= 85.6-3.21=

  三、计算,有些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

  89×99+89 2.63+5.8+7.37+4.2 52×15-5×52 55×102

  2.58-1.6+3.42 125×64 45×25+75×45 23.5-2.8-7.2

  58.65-(3.2+8.65) 99×125×8 3200÷25÷4 250÷8×4

  80+(146-46×3)48-(5.2+2.03×10)32×15+(32.6+8.09)

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过关试题2

  学号 姓名

  一、直接写出得数:

  3.7+7.3= 0.56+3.4= 6-3.22= 5.4-4.5=

  25×28= 6.88-2.8= 0.91+0.09= 3.92-0.2=

  0.225×10= 100×2.03= 61.5÷10= 6.5÷100=

  0.005×100= 16-5.3-4.7= 4×2.7×25= 36×0÷55=

  6.8+58×0= 7.5+5.52+2.5= 50-25÷5=

  二、竖式计算并验算:

  32.7+7.52= 55.6-5.75=

  三、计算,有些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

  (270-30×9)÷5.536×19-19×2625×45+75×4538×101

  5.63+8.8+4.37+1.2750-(550-300)÷256.38-2.4+5.62125×16

  2100÷25÷4 25×(40+4) 55.83-(8.2+5.83) 99×8.5+8.5

  27.5-9.8-0.2 58+(124-24×3) 8157-(103+157+597)

  四年级下册计算题练习第四天 学号 姓名

  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25+55 450-130 3.6+7.4

  12×( ) ( ) ÷( )

  ( ) ( )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三、计算,有些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

  44×12-88 89×32+89×68 6.91-3.4+5.09 125×24

  75+360÷(20-5) 1880-(59+21)×12 (75+240)÷(20-5)

  25×(40+4)64.56-(8.2+4.56) 72×99+7230.5-5.3-1.7

  四、列式计算。

  1、72与4的差乘以56与26的.和,积是多少?

  2、11.5比一个数的2倍少2.5,这个数是多少?

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过关试题3

  学号 姓名

  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25+55 450-130 3.6+7.4

  12×( ) ( ) ÷( )

  ( ) ( )

  综合算式:

  三、计算,有些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

  44×12-88 89×32+89×68 6.91-3.4+5.09 125×24

  75+360÷(20-5) 1880-(59+21)×12 (75+240)÷(20-5)

  25×(40+4)64.56-(8.2+4.56) 72×99+7230.5-5.3-1.7

  四、列式计算。

  1、72与4的差乘以56与26的和,积是多少?

  2、11.5比一个数的2倍少2.5,这个数是多少?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扩展2)

——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练习题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练习题1

  一、直接写出得数:

  2.7+6.3=

  0.58+3.5=

  6-2.2=

  5.6-2.8=

  25×12=

  6.68-2.1=

  6.38+5.62=

  3.92-0.9=

  0.25×10=

  100×2.003=

  62÷10=

  123.5÷100=

  9.025×100=

  9-2.3-3.7=

  4×31×25=

  28×0÷54=

  65+37×0=

  5.5+2.81+4.5=

  25×4÷25×4=

  二、竖式计算并验算:

  12.65+3.5=

  85.6-3.21=

  三、计算,有些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

  89×99+89 2.63+5.8+7.37+4.2 52×15-5×52 55×102

  2.58-1.6+3.42 125×64 45×25+75×45 23.5-2.8-7.2

  58.65-(3.2+8.65) 99×125×8 3200÷25÷4 250÷8×4

  80+(146-46×3) 48-(5.2+2.03×10) 32×15+(32.6+8.09)

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练习题2

  一、直接写出得数:

  3.7+8.4=

  0.58+3.2=

  6-3.3=

  5.4-2.8=

  25×16=

  6.68-2.5=

  6.38+8.62=

  3.92-0.2=

  0.225×10=

  100×2.03=

  6.2÷10=

  123÷100=

  0.025×100=

  13-2.3-3.7=

  4×28×25=

  36×0÷2.55=

  2.8+58×0=

  5.5+4.52+4.5=

  100×3÷100×3=

  二、竖式计算并验算:

  12.65+7.5=

  83.6-4.35=

  三、计算,有些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

  99×85+85 5.63+8.8+4.37+1.2 36×19-9×36 55×101

  2.38-2.4+3.62 125×24 75×55+75×45 27.5-6.8-3.2

  55.83-(3.2+5.83) 29×125×8 5600÷25÷4 250÷8×4

  58+(124-24×3) 32.3-(5.02+2.03×10) 32×18+(32.6+18.09)

四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练习题3

  一、直接写出得数:

  3.7+7.3=

  0.56+3.4=

  6-3.22=

  5.4-4.5=

  25×28=

  6.88-2.8=

  0.91+0.09=

  3.92-0.2=

  0.225×10=

  100×2.03=

  61.5÷10=

  6.5÷100=

  0.005×100=

  16-5.3-4.7=

  4×2.7×25=

  36×0÷55=

  6.8+58×0=

  7.5+5.52+2.5=

  50-25÷5=

  二、竖式计算并验算:

  32.7+7.52=

  55.6-5.75=

  三、计算,有些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

  (270-30×9)÷5.5 36×19-19×26 25×45+75×45 38×101

  5.63+8.8+4.37+1.2 750-(550-300)÷25 6.38-2.4+5.62 125×16

  2100÷25÷4 25×(40+4) 55.83-(8.2+5.83) 99×8.5+8.5

  27.5-9.8-0.2 58+(124-24×3) 8157-(103+157+597)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扩展3)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计算题练习 (菁选3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计算题练习1

  一、直接写出得数。(每小题0.5分,共9分)

  12×4=80÷16=78÷13=72+58=150-69=24×5=

  125×8=25×4=60×100=

  125÷25=120-53=54÷6×=56÷7×6=16×8=

  73×0=18×30=7×9÷7×9=

  二、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16分)

  639÷71=584÷26=

  279×38=309×45=

  验算:

  三、下面各题,能用简便方法的要用简便方法算。(每小题5分,共70分)

  87+12×16(49+32)×(84÷6)

  验算:验算:

  273-73-273200÷4÷25

  (136-87)×15÷3542×6+158×6

  98×101

  101×42-42

  25×27×4373

  99×81+81104

  168+32÷815-15÷5+27×16+68×8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计算题练习2

  第一类:加

  65+73+135357+288+143272+68+28129+235+171+16517+145+23+35999+99+9+36+7+8+102+103+1049998+3+99+998+3+9

  第二类:减

  400-256-44517-53-47284-159-41258-42-16545-167-145478-47-178344-(144+37)236-(177+36)

  第三类:乘

  45×4×523×5×225×9×48×(125×13)(250×125)×(4×8)

  88×12572×125125×64×2542×125×8×525×4×88×125

  第四类:乘

  (12+50)×40125×(40-4)76×10318×12525×4442×2599×999×78

  第五类:乘

  45×37+37×5528×21+28×7917×23-23×738×46+64×3899×32+3246+46×59167×2+167×3+167×539×8+6×39-39×4

  28×225-2×225-6×225

  (42+25)×125+(18+15)×125

  23×2×4+25×4×2+27×1×8+25×8×1

  99×22+33×34

  第六类:除

  360÷4÷9250÷5÷2600÷12÷5800÷5÷8480÷5÷48240÷5÷12420÷352400÷257800÷125第七类:加减

  92+99肥197+102354-108405-99127-98

  323+189-123248-86+48672-36+64(6467-832)+(1832-1467)1530+(592-530)-192(2+4+6+……+98+100)-(1+3+5+……+97+99)

  第八类:乘除

  960×46÷4899000÷121×113702×38÷1234640÷(16÷4)1000÷(125÷4)

  第九类:加减乘除

  (98+147)÷49(230-23)÷23(250-25)÷251736÷28+1064÷28125×(860+240÷12)700+612÷12×4(37+15)×85+1360

  2005×20062006-2006×20052005

  1.用一根150厘米长的绳长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等边三角形的每条边的长是多少厘米?

  2.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相邻的边分别是8米、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3.用20分米和50分米的木条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所得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4.等腰三角形顶角度数是一个底角的一半,这个三角形顶角和底角各是多少度?

  5.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正方形的边长是12厘米,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6.幸福小区内建了一个正三角形的花坛,在花坛的每一边都摆了15盆菊花(每个顶点都有一盆),一共摆了多少盆?

  7.下图中的a、b两条直线是互相*行的,下面四个三角形中底边上的高,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8.一种果汁每瓶的容量是650毫升,一箱这样的果汁一共重多少毫升?

  9.孙军把1升牛奶倒入2个相同的杯中,如果每个杯中的牛奶都是300毫升,那么牛奶瓶中还剩多少毫升牛奶?

  10.一毫升水大约有5滴,全班50人,每人每天节约1滴水有多少毫升?

  11.6月14日为“世界献血日”。这天中午,某市共有320人参加了义务献血,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献血量共是多少升?

  12.一种感冒药,一瓶装药液100毫升,上面有每次用量提示(如下表)。小军10岁了,他喝完一瓶药最少几次,最多呢?

  13.93号汽油现在每升的价格大约是7元,出租车按一天用20升汽油计算,每个月(按30天计算)要用多少元?

  14.学校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低年级植树72棵,中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低年级的3倍,高年级比中、低年级植树的"总和还多20棵。高年级植树多少棵?

  15.水果店运来香蕉625千克,橘子480千克。香蕉每筐25千克,橘子每筐20千克。香蕉比橘子多多少筐?

  16.文具店有钢笔30支,圆珠笔比钢笔的3倍还多12支。圆珠笔比钢笔多多少支?

  17.车辆厂要生产1440辆三轮车,原计划每天生产60辆,实际每天生产80辆。可以提前多少天完成?

  18.王叔叔分期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首付3000元,以后每月付245元,共付12个月。如果一次付款,只需付5200元。分期付款比一次性付款多花多少元?

  19.小军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25页,看了5天后,再看5页,就正好是这本书的一半。这本书有多少页?

  20.有重量相同的一堆梨和一堆桃,梨卖出17千克,桃卖出41千克,剩下的梨的重量是剩下的桃的重量的3倍。原来有多少千克梨?

  21.王晓亮从家走到图书馆借书。每分钟走105米,大约28分钟走到图书馆。他家离图书馆大约几千米?(估算)

  22.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广场上有一支腰鼓队正在表演,18秒后,声音传播的距离是多少米?

  23.五年级有三个班,一班有45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46人。本学期学校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人交活动费80元。这次活动一共需要费用多少元?

  24.王大伯去年在山坡上植树125棵,今年计划植树的棵树比去年的6倍少40棵。今年计划植树多少棵?

  25.实验小学买来78套相同尺寸的校服,每件上衣95元,每条裤子80元。买这些校服共用了多少元?

  26.张*准备8月份到北京旅游。预计开支情况如下表:

  往返火车票(元)饮食(元/天)住宿(元/天)门票、购物(元/天)

  55040120200

  如果在火车上呆2天,还要游玩15天。

  (1)请算一算,门票、购物方面要花费多少元?

  (2)需要伙食费多少元?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计算题练习3

  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25+55450-1303.6+7.4

  12×()()÷()

  ()()

  二、计算,有些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

  44×12-8889×32+89×686.91-3.4+5.09125×24

  75+360÷(20-5)1880-(59+21)×12(75+240)÷(20-5)

  25×(40+4)64.56-(8.2+4.56)72×99+7230.5-5.3-1.7

  三、列式计算。

  1、72与4的差乘以56与26的和,积是多少?

  2、11.5比一个数的2倍少2.5,这个数是多少?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扩展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三分钟老师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妇女节这天,丈夫给当教师的妻子发38.00元红包,祝妻子妇女节快乐!妻子收到后——

  妻子:“谢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3.80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0.38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习。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红包问题:丈夫发红包从38.00元、3.80元、0.38元,钱数是多了还是少了?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出示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大家一起读课题

  师:(教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寻找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80.00元= 8.00元= 0.80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80 8 0.08 0.8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80 8 0.08 0.80

  (0.08<0.8 < 8 < 80)

  小组讨论: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别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观察,如果让大家从右到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考: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08<0.8 < 8 < 80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欢左还是喜欢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左还是右?老师喜欢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批评,所以我喜欢右,而且如果将这38.00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欢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砸金蛋,同学们,和*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 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 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习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 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 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 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 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 进行科学的分析。 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习题巩固。

  习题一: 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习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习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 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 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 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习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天*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实践,认真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通过天*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习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填空:含有_______的_______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这些是方程吗:

  1.x=10 ( )

  2.32+x ( )

  3.16+4=20 ( )

  二、自学指导。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课本左边主题图 )

  提示:

  (1)现在的天*处于什么状态?_______,说明两盘的质量_______。

  (2)从左往右观察每组两幅图片,天*的左右两盘有什么变化?天*有什么变化吗?现在你能把天*的规律描述出来吗?换成等式呢?

  2.现在再来观察一组,和上面的 一组有什么不同吗?(课本右边主题图。)

  对比上面一组 天*图片的规律,你能说出这 一组图片中有什么规律吗?用一句话来描述等式的规律。

  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对这个规 律进行举例说明。

  三、实践应用。

  利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求出方程中的x。

  x+2=10

  思考:在这个方程里,未知数x属于这个加法算式的哪部分?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这个方程的不 同解法吗?试一试吧。

  练习巩固:

  解方程:y-7=12 23+x=45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 了什么内容呢?

  1.会解一些方程了。

  2.注意算数准确。

  五、目标检测。

  1.通过研 究我们明白了:等式两边都_______(或_______)同一个数,等式_______。

  2.解方程:x-12.3=3.8。

  3.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编一道题,列出方程并解出来。

  六、作业布置。

  课本P69页第2题、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10;601○564;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题。

  提问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9600000>1660000。(板书)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第二组数:1220000,450000。

  提问: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98965○1000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4004004004400050004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4400<50004<400400就不容易错。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50000写成5万,或50000=5万。又如1800000写成180万,或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三)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指导学生做10页2、3题。

  第3题指导性提问

  (哪个数最小,哪个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3、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强化所学新知识,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和数的改写

  比较方法: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起。

  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0.4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米=()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往()观察小数点向()移动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移动()位

  ()米=()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到原数()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数变成0.003。

  5.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1800.0018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判断。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阅读等能力。

  3、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对称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唤起回忆

  师:鳄鱼——小西,今天带来了一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文字,根据文字准确做出动作。准备好了吗?谁愿意上来做一做?和你想象中的动作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字,学生领会文字的意思,并准确地用富有同去的动作表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左手的动作和右手的动作是一样,但方向相反。课前游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唤起左右相对的知识回忆。

  师:同学们喜欢读绘本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绘本《什么是对称》。看着封面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生:图案、作者、书名……

  师:封面上的元素很多,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从封面就可以了解到这么多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走进绘本,初步感悟

  (一)观察发现对称

  师:小鳄鱼——小西爱好做手工和摄影,瞧!这两只蝴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师:你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对吧?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下呢?教师示范对折,对折后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翅膀完全重合。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阅读绘本:请伸出你的左手、右手体验一下完全重合。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感性材料中提供出数学本质的东西,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折一折

  四人或六人一小组,折一折组内的图形小组长先展示完整的图,再向全班判断,最后验证给全班同学看。

  【设计意图】在操作实践中让每位学生亲历感受到有些图形的两边对折之后完全重合,这一类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通过对折来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再次走进绘本,反馈提炼

  (一)指一指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蝴蝶的对称轴在哪里。用手比划一下对称轴。动态演示蝴蝶翅膀对折的过程,蝴蝶翅膀对折过来,你发现了什么?

  文字“山”、“巨”的对称轴,先比划,再折一折,最后在的实物中画出来。

  师:你们现在能找准对称轴吗?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设计意图】从绘本中提炼数学知识的过程,动态演示蝴蝶舞动翅膀的过程,让学生将“舞动翅膀”与“对折”对应理解,“对折”与“大小形状相同”对应理解,进而理解“对称”,把图形分成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对称轴”。

  (二)内化知识师:在蝴蝶、树叶、汉字上都发现了对称的现象,我们一起来小鳄鱼的房间,你发现对称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师: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对称,我们一边欣赏图片(课件出示),一边比划一下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对称美。

  (三)应用知识

  1、沿着一张纸的中线对折,然后剪出你想要的图形,任何形状都可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悟对称

  2、刚才,小鳄鱼给我们介绍了检验是否对称的实验——对折实验,它还有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动手试一试。用铅笔在第二次折痕处戳一个洞,想象一下,有几个洞?它们的位置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教师操作,验证是否画对。再次戳洞,位置在纸的另一边。

  【设计意图】两次戳洞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先想象在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拓展数学绘本阅读师:小鳄鱼带给你的知识,你学会了吗?关于“对称”的知识,我们还没学完呢!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跟你的家长一起继续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对称

  轴对称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

  活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

  通过做猜数游戏,引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等于80。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

  3.你想的数是30。

  4.你是怎么猜到的?

  5.学生交流,解决。

  6.学生汇报。

  7.如果淘气想的 数为x,那么

  2 x+20=80

  2x+20- 20=80

  2x=60

  2 x÷2=60÷2

  x=30

  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8.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9.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练一练。

  1.按照笑笑的规则和同伴做猜数游戏, 并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个数是x

  4×x+10=90

  4x=80

  x=20

  心里这个数是20。

  生独立完成。

  2.列方程。

  (1)3x+6=15

  解:3x+6=15

  3x= 9

  x=3

  (2)4x-2=26

  解:4x-2=26

  4x=28

  x=7

  (3)8+x=20

  解:8+x=20

  x=12

  3.看图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3x+48=234

  3x=186

  x=62(元)

  课外拓展。

  每天修 x米,

  5x+500=2500

  x=40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面图。

  (3)学生在*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扩展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习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较大数据单位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师:让大家通过网络收集一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后面有“万”,有的“亿”,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出示*地图。

  3、提问:我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方千米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9600000*方千米。

  4、师: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请说一说。

  出示四个数据

  (1)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方千米。

  (2)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0000*方千米。

  (3)新疆*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方千米。

  (4)*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二、结合实际背景,体会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1、师:大家在读写这些数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

  2、再比较分析一下课前我们收集的资料上的数据的特点,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么进行改写。

  三、探究改写方法。

  1、师:你知道这些数据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吗?

  它们是以“一”为单位,一般以“一”为单位是不写计数单位的,怎么把这些单位是“一”的数进行改写呢?

  2、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3、观察这些数据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

  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

  300000000=3亿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据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四、比较大小。

  1、让学生思考一下,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怎么比较的,并在小组内交流。

  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并集体交流。

  五、试一试。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排列的方法。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六、练一练。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

  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

  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

  300000000=3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25+20)×8

  =200+160=45×8

  =360(千克)=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20×8=160(千克)

  (1)三年级有多少人?(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230.9

  一点零二三 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

  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230.9

  一点零二三 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 20×8=160(千克)

  (1)三年级有多少人? (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一、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共有学生86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2、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个别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所以,继续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也将是我本学期工作的重点。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2、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3、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数学,善于钻研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互动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3、从计算入手,从根本上抓好学生的计算,使学生打好计算的基本功,做到计算细致,快速,正确。

  4、注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教材中的定义和概念要让学生弄明白,并且能够根据一些定理进行计算,且正确灵活。同时注意学生在讲课中学习活动的参与,同时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尊重。

  5、抓好各单元的测验,通过单元检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期中、期末制定好复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好复习。

  6、在*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一道应用题应该多读几遍之后再解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7.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五、后进生辅导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六、优生的培养措施

  1、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自己确定更高的目标。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扩展6)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3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 =102×(40+5)

  =100×45+2×45 =102×40+102×5

  =4500+90 =4080+510

  =4590 =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 =864+2336

  =32×100=3200 =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4题:学生根据题中所呈现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思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2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第二课时:认识容量和升(2)

  美妙的“杯琴”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20、21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扩展7)

——四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案3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案1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确定对称点的位置,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轴对称的美感,知道大自然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

  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确定对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备注

  一、创设情境

  出示轴对称图片

  师:这些图片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复习旧知

  1、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看书中图片,画出对称轴。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

  (1)合作探究

  ①这幅图对称吗?

  ②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③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④点B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⑤点C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⑥我发现: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

  (2)汇报交流:

  ①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②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2、出示例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思考的基础上,用铅笔试画。

  (3)小结:

  ①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②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④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四、课堂练习

  P84做一做第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2.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方格纸上画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从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入手,认识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然后通过作松树图形来找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性质,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其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判断。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阅读等能力。

  3、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对称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唤起回忆

  师:鳄鱼——小西,今天带来了一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文字,根据文字准确做出动作。准备好了吗?谁愿意上来做一做?和你想象中的动作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字,学生领会文字的意思,并准确地用富有同去的动作表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左手的动作和右手的动作是一样,但方向相反。课前游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唤起左右相对的知识回忆。

  师:同学们喜欢读绘本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绘本《什么是对称》。看着封面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生:图案、作者、书名……

  师:封面上的元素很多,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从封面就可以了解到这么多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走进绘本,初步感悟

  (一)观察发现对称

  师:小鳄鱼——小西爱好做手工和摄影,瞧!这两只蝴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师:你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对吧?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下呢?教师示范对折,对折后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翅膀完全重合。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阅读绘本:请伸出你的左手、右手体验一下完全重合。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感性材料中提供出数学本质的东西,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折一折

  四人或六人一小组,折一折组内的"图形小组长先展示完整的图,再向全班判断,最后验证给全班同学看。

  【设计意图】在操作实践中让每位学生亲历感受到有些图形的两边对折之后完全重合,这一类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通过对折来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再次走进绘本,反馈提炼

  (一)指一指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蝴蝶的对称轴在哪里。用手比划一下对称轴。动态演示蝴蝶翅膀对折的过程,蝴蝶翅膀对折过来,你发现了什么?

  文字“山”、“巨”的对称轴,先比划,再折一折,最后在的实物中画出来。

  师:你们现在能找准对称轴吗?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设计意图】从绘本中提炼数学知识的过程,动态演示蝴蝶舞动翅膀的过程,让学生将“舞动翅膀”与“对折”对应理解,“对折”与“大小形状相同”对应理解,进而理解“对称”,把图形分成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对称轴”。

  (二)内化知识师:在蝴蝶、树叶、汉字上都发现了对称的现象,我们一起来小鳄鱼的房间,你发现对称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师: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对称,我们一边欣赏图片(课件出示),一边比划一下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对称美。

  (三)应用知识

  1、沿着一张纸的中线对折,然后剪出你想要的图形,任何形状都可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悟对称

  2、刚才,小鳄鱼给我们介绍了检验是否对称的实验——对折实验,它还有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动手试一试。用铅笔在第二次折痕处戳一个洞,想象一下,有几个洞?它们的位置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教师操作,验证是否画对。再次戳洞,位置在纸的另一边。

  【设计意图】两次戳洞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先想象在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拓展数学绘本阅读师:小鳄鱼带给你的知识,你学会了吗?关于“对称”的知识,我们还没学完呢!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跟你的家长一起继续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对称

  轴对称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

四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判断。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阅读等能力。

  3、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对称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唤起回忆

  师:鳄鱼——小西,今天带来了一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文字,根据文字准确做出动作。准备好了吗?谁愿意上来做一做?和你想象中的动作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字,学生领会文字的意思,并准确地用富有同去的动作表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左手的动作和右手的动作是一样,但方向相反。课前游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唤起左右相对的知识回忆。

  师:同学们喜欢读绘本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绘本《什么是对称》。看着封面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生:图案、作者、书名……

  师:封面上的元素很多,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从封面就可以了解到这么多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走进绘本,初步感悟

  (一)观察发现对称

  师:小鳄鱼——小西爱好做手工和摄影,瞧!这两只蝴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师:你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对吧?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下呢?教师示范对折,对折后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翅膀完全重合。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阅读绘本:请伸出你的左手、右手体验一下完全重合。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感性材料中提供出数学本质的东西,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折一折

  四人或六人一小组,折一折组内的图形小组长先展示完整的图,再向全班判断,最后验证给全班同学看。

  【设计意图】在操作实践中让每位学生亲历感受到有些图形的两边对折之后完全重合,这一类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通过对折来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再次走进绘本,反馈提炼

  (一)指一指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蝴蝶的对称轴在哪里。用手比划一下对称轴。动态演示蝴蝶翅膀对折的过程,蝴蝶翅膀对折过来,你发现了什么?

  文字“山”、“巨”的对称轴,先比划,再折一折,最后在的实物中画出来。

  师:你们现在能找准对称轴吗?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设计意图】从绘本中提炼数学知识的过程,动态演示蝴蝶舞动翅膀的过程,让学生将“舞动翅膀”与“对折”对应理解,“对折”与“大小形状相同”对应理解,进而理解“对称”,把图形分成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对称轴”。

  (二)内化知识师:在蝴蝶、树叶、汉字上都发现了对称的现象,我们一起来小鳄鱼的房间,你发现对称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师: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对称,我们一边欣赏图片(课件出示),一边比划一下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对称美。

  (三)应用知识

  1、沿着一张纸的中线对折,然后剪出你想要的图形,任何形状都可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悟对称

  2、刚才,小鳄鱼给我们介绍了检验是否对称的实验——对折实验,它还有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动手试一试。用铅笔在第二次折痕处戳一个洞,想象一下,有几个洞?它们的位置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教师操作,验证是否画对。再次戳洞,位置在纸的另一边。

  【设计意图】两次戳洞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先想象在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拓展数学绘本阅读师:小鳄鱼带给你的知识,你学会了吗?关于“对称”的知识,我们还没学完呢!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跟你的家长一起继续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对称

  轴对称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扩展8)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3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习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近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咱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咱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习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习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分数,应用分数的兴趣。

  2、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分数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2)。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

  (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习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1)探索与实践

  (2)评价与反思

  教学反思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后进行教学的,相对来说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难度。但想正确计算小数加减乘除法还有一些难度。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资助探究和合作交流构成中整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方法的归纳,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自主计算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习题。有对运算顺序得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得改错,还有判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特别是改错中多种解题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的兴趣。

  本节知识点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但部分学生机算不算认真,没有养成检验的习惯,出错率还很高,仍需多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扩展9)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篇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四年级数学一方面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学习的主动性远远不够。当然,班上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学生,也有很多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学生。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得不太好。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需强化,加强小学生的操作能力。少数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读题不认真,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操作,许多学生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鸡兔同笼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

  2、图形的运动、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七、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数时间

  1、四则运算10第一至二周

  2、观察物体(二)5第三周

  3、运算定律15第四至六周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20第七至九周

  5、三角形10第十至十一周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0第十二至十三周

  7、图形的运动(二)5第十四周

  8、*均数与条形统计图10第十五至十六周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5第十七周

  10、总复习10第十八至十九周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四(3)班共有学生36人,通过在校三年半的学习,多数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将继续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注意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追求学生各项素质和全面协调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1)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的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3)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

  四、教学措施:在教学中不仅是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也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要处理好:

  1、重视基础,处理好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2、注重练习设计,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

  3、鼓励创新,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4、注重实践,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本班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另一方面,班级部分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不是很到位,本学期也要进一步和这些家长做好交流和沟通工作。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观察物体(二),*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以及三角形是这一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上,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系统学习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等;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上,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及图形的运动(二),这些都是这一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也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几个几何体的组合体,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探索*面图形运动的特性和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运动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空间与几何学习的实践经验和思维经验。

  在统计知识方面上,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学习关于*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球*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关于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制作简单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数学广角”安排的是关于“鸡兔同笼”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尝试、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使用尝试-调整、列表、假设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及逻辑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这一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一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营养午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垂直方向*移。

  5、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认识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听课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2、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控制训练量,把握训练密度,以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重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讲求精讲多练,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针对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要完成一页口算题的练习,针对笔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每天将完成3题笔算练习,并且要家长批改,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每周将进行一次笔算小测。

  3、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这一册教材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问题都是由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或改变问题而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找等量关系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5、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6、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一)优秀学生培养措施:

  1、保护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质疑。

  2、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有计划对学生进行抓优指导。

  (二)后进生辅导措施: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对后进生做到:诚心、爱心、耐心。

  2、不仅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后进生有恒心、有毅力,在学习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枯燥中寻乐趣,于困难中求喜悦。

  3、老师的辅导要及时,课堂上设计部分适合后进生的问题,多给后进生机会,适时的给与辅导,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4、后进生的作业要做到面批面改,及时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5、多进行家校联系,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共同促进后进生进步。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扩展1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负数灵活地表示一些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地在数轴上找到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2.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体会负数的意义。具有数形结合的意识,深刻体会数轴形成的过程。

  3.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

  理解相反意义的量和对0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负数

  (1)情境激疑

  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想想看,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相反”这个话题开始聊起: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相反现象,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车站上人们上车下车……

  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继续往下聊,走进数学你又有什么发现?

  1. 今年开学,四年级转入15名同学,五年级转出15名同学。

  2.在剪刀、锤子、布活动中,男同学赢了3次,女同学输了1次。

  3.李叔叔做生意,三月份亏了3000元,四月份赚了8000元。

  怎样用数学的形式来表示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呢?出示。

  要求:简洁,是让别人也能一目了然。

  汇报,可能有以下情况。

  ①直接表示 ( 简洁但不明了)

  ②用文字表示 (明了又不够简洁)

  ③用符号表示(简明、清楚,一目了然)

  小结:现在人们就是用这种形式来区分意义相反的量的。

  (2)认识正、负数。

  你知道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

  举个例子来说?+3你会读吗?

  像(—2)这样的数呢?

  怎么读呢

  师介绍:加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减号叫

  做负号。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练习:读出下面的数

  -100、+6.8、-1.8、36

  为了简便,+36可以写为36。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正号都可以省略。师板书。

  得出: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用……来表示。

  二、丰富新知,介绍负数历史。

  同学们,我们今天从“相反”这个词聊起认识了负数这个新朋友。其实对于负数的认识,在咱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人,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课件演示或学习第4页你知道吗?)

  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接下来再让我们回到生活中,找一找在咱们身边又有哪些负数?(板书课题:负数)

  三、生活中的应用

  1.在温度计上认识负数

  我的一位朋友喜爱出门旅游,这是他所定的几个备选城市,我帮他留意了一下气温情况,一起来看一下

  (1)(多媒体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哈尔滨-15--3℃,北京-5-5℃;上海0-8℃;海口12-20℃)

  得出:0℃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所以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板书0,并用集合圈将正数、负数、0进行分类)

  那你知道0度是怎么来的吗?

  介绍: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秋思,他把自然状态下的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

  (2)温度计。

  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吗?(课件示: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

  介绍:摄氏度、华氏度,每格代表1℃。

  2.电梯里的负数

  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5、-2)

  5和-2是以什么为分界点的呢?

  3.海拔高度中的负数

  世界珠穆朗玛峰比海*面高出8844.43米。如果把这个高度表示为+8844.43米,那么比海*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 )米,海*面的高度为( )米。

  练习

  如果大雁向南飞30米记作+30,那么向北飞50米记作( )。

  如果体重增加4千克用+4表示,那么-1.5表示( )。

  4.数轴上的负数

  出示例3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强调以谁为分界点,以什么方向为正。两种说法)

  指出: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了0(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就形成了一条数轴,刚才大家所说的就是数轴的形成过程。

  现在你能在数轴上找到他们运动后的位置吗?

  完成练习

  (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11米说明她是向( )行( )米。(指出+11的位置,体会数轴是无限长的。)

  (3)如果小刚先向东行5米,又向西行8米,这时小刚的位置为( )米。

  (分层拓展)

  5.运动场上的负数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秒42,当时赛场的风速是每秒-0.4米,你知道风速每秒-0.4米的意思吗?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一些作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负数还有更加广泛的用途等待着大家继续去了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四边形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行可分为*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能把四边形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方面: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行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转化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大部分学生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悟中创”,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特征。

  三、说教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形式的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运用直观的教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将情景教学法、小组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和快乐教学法等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密室闯关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四、说学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生生交流等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指导学生运用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比较法、交流法来学习知识,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组合,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五、说教具准备和学具准备

  课标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突破了难点,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益。

  另外,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又准备了本节课所需要的12个图形、表示图形之间关系的集合图和学生练习环节所需的图形和剪刀,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做了充分的准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

  六、说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多媒体显示四根不同长度的线段,问学生:用这四根线段你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从而引出四边形的概念。紧接着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说出各个图形的名称,并且指出,无论是*行四边形还是梯形,都是四边形。告诉学生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咱们就根据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板书:四边形分类)

  这样,赋于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1)观察课前准备好的12个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建立了丰富的表象。

  (2)小组合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

  (3)反思评价。多媒体展示将12个图形分为三类的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图形的对边的特点,从而概括出*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引导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我将练习环节与综艺节目“疯狂的麦咭”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进入密室闯关,设计了“抢答密室”(问学生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行四边形?哪个是梯形?);“拼图密室”(下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长方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行四边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梯形?)和“魔术密室”(让学生用剪刀动手操作,只剪一刀,将告诉的三角形、*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剪成不同的两个图形),这三个习题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的理念。

  4、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你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如何?让学生学会评价,激励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吧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体现,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标题《四边形分类》醒目的写在黑板上方的正中间,在标题的下方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准确的书写出来,并将四边形、*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用集合图的形式展示在定义的下面。整个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给人直观、醒目的感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10;601○564;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题。

  提问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9600000>1660000。(板书)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第二组数:1220000,450000。

  提问: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98965○1000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4004004004400050004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4400<50004<400400就不容易错。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50000写成5万,或50000=5万。又如1800000写成180万,或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三)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指导学生做10页2、3题。

  第3题指导性提问

  (哪个数最小,哪个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3、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强化所学新知识,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和数的改写

  比较方法: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起。

  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习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这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学习数学。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如何确定车站的位置,就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强化与理解,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完成,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垂直线段距离最短的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摆,再画出自己摆的图形,从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从上课看来,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悟后让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书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先沿边对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也可沿对角线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出现了很多折痕,由学生自己展示哪些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学生悟出结论: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总之,这节课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实践操作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这节课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学生用三角板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不难,但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太难,我一一进行指导有的同学还是画不准确。

  (2)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讲不讲,是让学生有较清晰的理解还是有一种模糊的意识就行了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

  活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

  通过做猜数游戏,引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等于80。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

  3.你想的数是30。

  4.你是怎么猜到的?

  5.学生交流,解决。

  6.学生汇报。

  7.如果淘气想的 数为x,那么

  2 x+20=80

  2x+20- 20=80

  2x=60

  2 x÷2=60÷2

  x=30

  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8.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9.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练一练。

  1.按照笑笑的规则和同伴做猜数游戏, 并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个数是x

  4×x+10=90

  4x=80

  x=20

  心里这个数是20。

  生独立完成。

  2.列方程。

  (1)3x+6=15

  解:3x+6=15

  3x= 9

  x=3

  (2)4x-2=26

  解:4x-2=26

  4x=28

  x=7

  (3)8+x=20

  解:8+x=20

  x=12

  3.看图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3x+48=234

  3x=186

  x=62(元)

  课外拓展。

  每天修 x米,

  5x+500=2500

  x=400

推荐访问:下册 简便 四年级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3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1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100道及答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