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范文推荐)浅谈如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在十五年的数学教学中,碰到过几次这样的学生作业:“门高2厘米”“妈妈的体重是50克”“小红每分钟走1米”“小明的爸爸今年18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供大家参考。
在十五年的数学教学中,碰到过几次这样的学生作业:
“门高
2厘米”“妈妈的体重是50克
”“小红每分钟走1米
”“小明的爸爸今年18岁”……如此荒诞的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问问其他老师,又都有这样的经历,唉!我们的学生怎么
这么差劲!在感慨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
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
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
一点“数”都没有。
那末,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普通
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匡助人们用灵便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实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
学素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培养数感
要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
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故意识地将现实问
题与数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
养。
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对此作了说明:
“数感主
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
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
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
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惟独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干更好地掌
握知识,内化知识。
“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
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
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
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
立数感。
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
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分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分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爱慕,不
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
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
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
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
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
“1”时,先请学生
说浮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
葡萄、1捆小棒
……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
根小棒是一捆?匡助学生理解
″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
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种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
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即而渗透了
“1”中有多,多中有
“1”的思想。
又比如:认识“0”时,启示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
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
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
”;“电话上有0”;“我
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味“0”。除了表示没有以
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
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
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样,在生活中体味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
之间互相启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味数可以用来表示
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
自己对数的认识,体味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
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
筒装有7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
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700毫升;有的说1.7升;有
的说1700毫升;有的说1又7/10升。学生用多种方
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
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
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
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量问题
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
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
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再
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
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
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
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味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
感。
三、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
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
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
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
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
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体育馆有多少个坐位?全校
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坐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
有人会平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
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
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
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味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
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
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味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四、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
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惟独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
系起来,才干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
题,故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
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
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
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
到了强化。
例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如:
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
“春游”。在组织春游的过程
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
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不少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
题;有计算耗油量的;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有设
计路线的。
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
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
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一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
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
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正的实践有效地
联系起来,强化数感。所以说,人们惟独将知识运用于解决
现实生活问题,才干真正地理解它,才干使数学知识真正有
用武之地。这样,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
会生活。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
的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
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
合具体内容故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
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这样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可以使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量和解决问题,而且这也会有助于学
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想,随着数感的建立、发
展、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也会有所提高。
热门文章:
- 新思想奋进新时代学习心得感受优选4篇2025-01-12
- 六稳六保学习心得体会7篇2025-01-12
- 幼儿园2023年度国庆节主题活动方案3篇2025-01-12
- 保持师德演讲稿甄选3篇2025-01-12
- 防网络诈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范文选集5篇2025-01-12
- 在2023年全市模范机关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5篇2025-01-12
- 欢庆国庆节幼儿园的活动方案6篇2025-01-12
- 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职工心得感想3篇2025-01-12
- 新任职领导表态发言稿9篇2025-01-12
- 长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13篇2025-01-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