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群文阅读资料】走出“群文阅读”误区——以“‘读懂苏轼’群文阅读”为例

发布时间:2022-03-23 10:29:3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群文阅读资料】走出“群文阅读”误区——以“‘读懂苏轼’群文阅读”为例,供大家参考。

【群文阅读资料】走出“群文阅读”误区——以“‘读懂苏轼’群文阅读”为例

 

 走出“群文阅读”误区 — —以“‘读懂苏轼’群文阅读”为例 摘 要 :

 “群文阅读”取代了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单元阅读”,在逐步推广与成熟的过程中走出了以教师为主体, 忽视语文的工具性,活动形式固定化、模式化、单一化的困境。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群文阅读”活动,一共有三种途径:一 是运用联想找到文本间的联系并构建多文本联系,二是找到文体的内在逻辑来提高阅读的思维品质,三是找到表达技 巧与写作规律之间的关联,把阅读能力转换为表达能力,在实际的运用中学习、模拟、创新,以此走出“群文阅读”的困 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群 文 阅 读 ” 这 个 概 念 由 台 湾 教 授 赵 镜 中 提 出 , 阅读”则不然,群文换主题阅读为议题阅读,一改主题 是指针对同一个议题组织多个文本进行阅读的探索 阅读的强制性,议题由师生、生生集体共建从而达成 性阅读教学方式。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群文阅读” 共识,是动态的、生成的过程。

 可以发现,国内最早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课由浙江 3. 由工具性阅读到人文性阅读 的 蒋 军 晶 老 师 于 2010 年 执 教 。次 年 ,李 怀 源 老 师 的

 传 统 的 类 文 阅 读 ,是 指 把 知 识 结 构 相 似 的 几 篇 《“ 说 明 书 ” 群 文 教 学 设 计 》发 表 于《语 文 教 学 通 讯 》,

 文章联系起来,相互补充,以此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 是国内可查的、最早发表的“群文阅读”教学案例。搜

 运用的能力。工具性阅读的目标往往是唯一的,具有 索结果还显示:2012 年度仅有 6 篇文献与之相关,而

 一定的封闭性。而“群文阅读”则与之相反,以议题组 2017 年度却有 536 篇与之相关的论文。

 文,赋予其开放性与多元性。从传统类文阅读的可模 由此可见,其一,我国的“群文阅读”已经有了很 仿性到“群文阅读”的可议论性,多文本阅读从工具性

 长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并在理论上逐步走向成熟。

 其二,“群文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方式,正在如

 走向人文性。

 二、课标与“群文阅读” 火 如 荼 地 被 推 广 、被 实 践 。在 2020 年 修 订 版《 普 通 高

 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被热 炒的“群文阅读”进行冷思考,走出“群文阅读”的误区。

 1. 语文的课程性质与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 一、“群文阅读”的演变史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积 累 言 语 经 验 ,把 握 祖 国 语 言 文 字 的 特 点 和 运 用 规 1. 由课内的群文到课外的群文 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 最早的“群文阅读”实践,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 年代的“单元教学”。

 质 ,培 养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培 养 高 尚 的 审 美 情 德 克 利 乐 指 出“ 整 体 化 ” 和“ 兴 趣 中 心 ” 是“ 单 元

 趣,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教学”的理论雏形。“单元教学”主要依托的对象是课

 新 课 标 对 课 程 性 质 的 理 解 可 以 分 为 两 个 层 次 :

 本与读本。而“群文阅读”不仅可以依托课内文本,还

 其一,以语言为核心,强调了语言学习的载体应为真 可以攫取课外的阅读素材,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实的情境与自主的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理解与 2. 由主题阅读到“群文阅读” 运 用 能 力 ,这 是 语 文 课 程 工 具 性 的 体 现 ;其 二 , “ 思 以往的“单元阅读”只是把教材中的课文依据主 辨”,“思维”“价值观”,“审美”“文化”则是语文课程所

 题 进 行 重 组 ,主 题 即 我 们 所 说 的 主 题 思 想 或 思 想 主 承载的人文思考,这是语文课程的性质,“群文阅读” 旨,强制性与唯一性是主题阅读组文的原则。而“群文 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应符合、遵从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2. 课标下的“群文阅读”

 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 群 文 阅 读 ” 应 该 从 某 个 真 实 的 阅 读 情 境 展 开 。

 基本特点。”现行的“群文阅读”往往偏重后者而忽视 这个情境的展开可以以教材读本为出发点,也可以围 前者,与语文课程的学习标准相违背。

 绕当下社会的焦点事件,可以是某个传统节日,也可 3. 阅读活动的形式 以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群文阅读”必须在真实情境 中展开,这里的真实,与假、虚相对,并不是指当下的 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被提出 ,很容易在实践活动 人事情理,而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中被固定、模式化,“群文阅读”也不可避免。从公开发 “实践”强调了搜集、整理、分析、研讨、构建的活 表的群文教学案例来看:自主预习 — —合作探究 — — 动过程,“自主”与“实践”是组织活动的要求与标准。

 小组讨论 — —汇报成果,几乎成为现行群文固定教学 “群文阅读”中的“自主”应该体现为自主组文、自主议 模式。“开放性”本是“群文阅读”的重要特征,现 在 这 题、自主研讨、自主建构,教师应该“隐”在学生之后, 种被预约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违背其根本理 念。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是属于自己的事。

 简而言之 ,当下的群文教学已经陷入了以教师 课标对课程性质的界定 ,使得“群文阅读”的议 为 主 体 ,忽 视 语 文 的 工 具 性 ,活 动 形 式 固 定 化 、模 式 题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它跨越了学科,以语言文字为 化、单一化的困境。

 桥梁构建了语文、美学与哲学的多维认知结构,开阔 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是当

 四、“群文阅读”案例及议题探索 下“群文阅读”工具性议题的缺失值得重视,新课标指

 笔 者 所 执 教 的 班 级 ,曾 经 开 设 过 一 节“ 苏 轼·游 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

 记散文”的群文阅读课,适逢学生的考试中涉及文学 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群文阅读”

 类文本《拜谒三苏园》。苏东坡是学生熟悉的历史文化 工具性议题的确定,将会是当下“群文阅读”突破困境

 名人,中小学的教材就收录了很多苏轼的文章。在教 的可能途径。

 师的引导下,学生有了组文的兴趣。教师对此次“群文

 三、当下“群文阅读”的困境

 阅读”有自己的预设,希望学生能够把《念奴娇·赤壁 怀 古》、《赤 壁 赋》以 及 唐 诗 宋 词 选 读 中 的“ 新 天 下 耳 1. 群文的来源 目”的东坡词作为组文,找到“东坡其人”“东坡其文”

 “东坡其骨”“东坡影响”等围绕苏轼的人文性议题。

 集 体 构 建 是“ 群 文 阅 读 ” 的 基 本 特 征 ,所 谓 构 建 学生组文情况如下:

 是指建立新的、科学的体系,“建”应该在“构”的基础 学习小组(一)

 上。“构”具有统摄、规划的内涵,正因如此,当下“群文 阅读”的组文工作往往由教师亲力亲为。然而,集体作

 组文 议题 为构建的限制语,要求的是师生共同参与。这里的参

 《拜谒三苏园》

 与不仅仅包含研讨建设的过程,还包含多元文本选择 的“构”的过程。

 2. 议题的确定 议题不同于主题,它超越了主题又包含了主题,

 《赤壁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 记 梦》 1.苏轼的遭遇与风骨 2.性格与命运 3.诗穷而后工

 给予了“群文阅读”无限延展的可能。什么是议题?即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可议论与研讨的话题。文章的主旨结构、表达方式、表 学习小组(二)

 达技巧、审美情趣、哲思美辩,作者的其人其事、其文 其风,世道风气……无不可做议题。它既包含了工具 组文 议题 的运用,又囊括了人文性的表达。当下的“群文阅读”

 《拜谒三苏园》 1.文化散文的基本写法

 对议题的设置常常过窄。以陈晶晶所撰写的《群文阅

 2.文化散文实虚转化 《一个人的仪式》

 读教学策略探究》为例,她提出从文章内容角度确定 议题;从人文内涵角度确定议题;从写作手法角度确 定议题。其议题的维度还是传统的内容、主旨与手法,

 《芥子之中的灯》

 的意义与作用 与传统的“单元阅读”并无本质的区别。

 学习小组(三)

 2. 从文体特征到谋篇布局

 在讲解送别诗时,以《雨霖铃》《送魏万之京》《春 组文 议题

 《拜谒三苏园》 《六国论》 《过秦论》

 1. 三苏的不同命运与性格关 系 2. 如何在文章中读出文章后 的作者

 夜别友人》等诗歌为例,不难发现,送别诗一般遵循由 “送别前”的景色描写到“送别时”的场景描写与情感 抒发,最后到“送别后”的联想想象,叙事遵从时间顺序, 表达方式及行文思路往往是描写 — —抒情 — —描写。

 再 如 ,咏 史 怀 古 诗 ,以《 念 奴 娇·赤 壁 怀 古》、《永 《名二子说》 3. 家庭濡染、地域文化对人

 《教战守策》 学习小组(四)

 的影响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及散文《赤壁赋》为例,其行 文思路一般为:临其地 — —念古事 — —想其人 — —抒 己情,其表达方式基本遵循:描写 — —记叙 — —议论、 组文 议题 抒情。

 《寒食雨二首(其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1. 时代与个体表达 的关系 2. 同一时期作者情 志的变化

 由此可见,相同内容主旨的文章,具有其特定的 行文思路,其实这个行文思路,就是我们所说的逻辑, 或遵循时空,或遵循事理。找到了文体的内里逻辑,就 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

 《前赤壁赋》 3. 从表达技巧到写作规律 3. 文以见志是如何 体现的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表 达 技 巧 与 写 作 规 律 息 息 相 关 。在“ 苏 轼·游 事实上,当教师把组文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其结 果 就 不 再 具 有 可 预 见 性 。从 四 组 学 生 的 组 文 情 况 来 看,从个体到时代,从性格到命运,从精神到文化,从 散文结构到表达方式,从行文构思到主旨表达,皆有 涉及。这是学生的第一次“群文阅读”实践课,学生还 不够开放,准备时间也不够充裕,但却如此纷呈,可见 “真实情境”“自主实践”确实是保证“群”而不“类”的 基础。

 记 散文”教学案例里,学生总结出散文常见的表达技 巧:由物及人,由物及人这个表达技巧疏通了散文的 表达思路:由实及虚,以及散文的表达方式:由描写到 议论抒情。一个“及”字,构建了“物”与“人”的桥梁,形 散 神 不 散 。《 普 通 高 中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在 学 业 质 量 水 平的等量表中提出:“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 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 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运用于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 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五、对“群文阅读”的几点思考 在 群 文 学 习 中 ,教 师 要 引 导 学 生 找 到 表 达 技 巧 与 写 作 规 律 之 间 的 关 联 ,把 阅 读 能 力 转 换 为 表 达 能 1. 联想是“群文阅读”的思维支撑 力,在实际的运用中学习、模拟、创新,这是提高学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的等 语文素养的合理途径。

 量表中提出:“有探索语言运用规律的兴趣,能主动收 “ 群 文 阅 读 ” 在 国 内 已 经 推 行 十 多 年 了 ,普 通 高 集、整理、探究生活中的常见的语言现象,能发现所学 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为止步难前的“群文阅读”指出 的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各类联系,对学过的重要作品和 了突破困境的可能途径,教师要认真研究,勇于创新, 提升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具有典型性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加深自己对各 类作品的理解与领悟。”事物之间皆有联系,“群文阅 读 ”之“ 群”便在于找到文本间的联 系、构建多文本联 参考文献:

 系。内容、情感、表现手法、审美情趣等皆可以成为联想 的发端,皆可以构建联通的桥梁。

 [1]蒋军晶 .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J].人民教育,2012(12). [2]陈亲亲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2018(6).

推荐访问:【群文阅读资料】走出“群文阅读”误区——以“‘读懂苏轼’群文阅读”为例 阅读 为例 读懂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