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导致肾周积液15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2-10-23 19:20:3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输尿管结石急性梗阻时引起的肾周积液的声像表现及其发生的机制。方法 收集输尿管结石急性梗阻的患者116例,观察患者肾盂积水的程度及有无肾周积液、输尿管结石梗阻的部位及大小,并与急性梗阻解除后进行对比。结果 15例患者同时伴有肾盂积水及肾周积液,结石梗阻解除后,肾周积液消失。结论 输尿管结石急性梗阻时引起肾周积液与肾盂压力升高尿液外渗相关。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 肾周积液 ;超声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05-02

输尿管结石是急诊常见的疾病.结石梗阻过程中引起输尿管痉挛秀发肾绞痛,疼痛剧烈难忍,为阵发性,病人辗转不安,大汗,恶心呕吐。患者通常急诊就医,超声检查发现疼痛侧肾脏可有不同程度的肾盂积水,少数患者可以引起肾周积液,本文就116例患者进行分析,探究其发生的机制。

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9月-2014年7月输尿管结石的急诊患者116病例,其中男65列女51列,年龄17~68岁。所有的患者均有腰腹部不同程度疼痛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肉眼血尿,结石伴感染时,可有尿频、尿痛等症状。

2.仪器 采用飞利浦公司HD15彩超仪,腹部探头,探头频率为2-5MHz。

3.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及俯卧位探测,对肾脏进行冠状切面、纵切面、横切面检查,探测肾盂积水的程度,及有无肾周积液。然后采取分段探测法检查患者输尿管梗阻的部位及结石的大小。明确诊断后,经临床治疗,结石排除后复查有无肾盂积水及肾周积液。

4. 结果 11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中有15例发现肾周少量积液,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年龄35~59岁,主要集中在中年患者。超声声像图表现为:15列患者梗阻侧肾集合系统不同程度分离,积水宽度约10~20mm,肾脏肾包膜外周围可见细弧形或月牙形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多出现在肾上、下极。肾周积液宽度约3~12mm;梗阻侧输尿管可见扩张,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共5例(肾盂移行处2例),中段结石共4例,壁内段结石共6例;结石大小约4mm~10mm。梗阻部位及结石的大小与有无肾周积液没有明显的关系;具有肾周积液患者住院治疗时间没有明显的延长。经过临床治疗止痛消炎或碎石、手术取石处理后,复查超声15例患者肾周积液2~5天后全部吸收消失。

图1 患者左肾盂积水约1.4cm,左肾周积液较宽处约1.2cm

图2左侧输尿管下段结石0.6cm

图3 图3患者结石排出后复查,左肾盂积水、肾周积液消失

3.讨论 泌尿系梗阻时,发生肾周积液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原因相关:首先肾脏包膜的解剖结构为肾周积液提供了基础。肾脏的被膜自内向外有3层被膜:最内层的纤维囊贴附于肾实质表面,薄而致密,内含少量弹力纤维,易与肾实质分离[1]。泌尿系梗阻时,肾盂内压急剧增高,压力经集合管传至肾小管、肾小球,当压力达到相当于肾小球滤过压时,肾小球即停止滤过,尿液形成停止,但肾内血液循环仍保持正常。梗阻一段时间后,肾内“安全阀”开放,即肾盏在穹窿部开始出现小裂隙,肾盂内尿液直接进入肾实质的静脉和淋巴管内,并经肾窦渗至肾盂及肾的周围,从而引起肾盂积水和肾周积液[2]。急性梗阻发生后,肾盂或小血管内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时,肾盂或小血管内皮细胞组织间隙增大,尿液或组织间液渗出到肾包膜下,渗出的少量液体引起肾包膜与肾实质轻微分离,形成超声所能发现之液性暗区继而到肾包膜下渗入肾周间隙。

急性输尿管结石引起肾周积液为机体的自身保护机制,短时间内急性输尿管梗阻不致严重危害肾组织,梗阻一旦解除积液即可自行吸收,一般无需特殊的处理[3]。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输尿管结石的部位、大小、肾脏积水程度及因急性梗阻而并发的肾周积液,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从而减轻病人急性发作的的症状,防止梗阻时间长引起肾组织缺氧萎缩及肾功能受损。当梗阻解除,尿液引流通畅时,肾盂压力明显降低时,肾包膜积液吸收消失。

参考文献

[1] 于频 .系统解剖学 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9

[2] 吴在德. 外科学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47-748.

[3] 喻沁, 李春. 急性输尿管结石伴发肾周积液的超声诊断[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6):95-97

推荐访问:超声 诊断 导致 积液 分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