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分析
【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依据北京市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及2010年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法研究了北京市制造业对各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程度及变化趋势,通过动态比较,揭示了北京市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并对其需求状况进行了评价,总结了制造业对各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程度及趋势, 提出了若干结论。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中间需求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支柱产业制造业的弊端在不断显现。微笑曲线中提到研发和市场吸收了整个价值链中大量的价值。而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其大部分价值则集中于微笑曲线中端,即组装与制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附加值相对来说较大的服务产业则大多采用外包的形式。生产性服务业特有的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天然的产业链条关系为“中国制造”蜕变为“中国创造”提供了绝佳机遇。中国企业或经济体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演变。制造业投入的一系列生产服务一部分由制造业自行提供,另一部分则由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企业差别战略的根源之一。处于买方市场的需求状况下,产品本身越来越不及产品的功能价值和产品个性化重要,因此整个市场的运营规则在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且在整个市场中谋到了一席之地。在以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对象的今天,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与互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引领着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注重规模还是注重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Coffer提出生产性服务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都可视为一种中间投入的产业。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提出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新诠释,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对应的,生产性服务业指的就是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合体。总的来说,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集中知识技术资金作为中间投入为其他产业服务的产业集合。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日益密切,两产业之间的互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究其根源可归类为四种观点: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
需求遵从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衍生产业,是基于制造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受制于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工业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因此在加大工业投资的同时也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是依靠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我国的服务业并没有取得所预期的显著增长,然而发展速度在全球而言却名列前茅,其发展空间可想而知。
供给主导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燃料,是制造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条件,生产性服务业的日益壮大推动了制造业的阶梯式发展,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过慢则会影响制造业发展水平,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绊脚石。生产性服务业会影响商品的生产率,成为制造业企业间拉开距离的竞争点。顾乃华、毕斗斗、任旺斌等人认为,在现期的中国市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赖以生存的重点,且市场程度越高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同制造业相互牵制越密切。
互动论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相互依存的互惠关系,非一部门推动另一部门的发展,而是两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平等共存。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为制造业提供了新的机会;而制造业的发展则是服务业不断前进的燃料。生产性服务业在为制造业提供相关服务,制造业可获取到大量专业化服务,从而节约制造过程中不必要的投入;另外,制造业的发展也能使生产性服务业从中获取利益。高觉民、李晓慧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的显著增长是双向促进的过程,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均与制造业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呈互动发展趋势。
融合论认为,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将逐渐融合,相互渗透。从实现方式上看,技术上的互补、产品上的供需、业务单元的组合等都可以促进融合。制造业正逐步向服务化发展,制造业的产品是为提供服务而生产的,且其出售的不仅是产品,还包括随产品一起出售的知识和技术,而这一系列服务则引导着新产品的研发过程。童洁等认为共生性、内生性和互补性这三种融合模式推动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以上四种观点中,前两种观点过于片面,考虑相对不够周全,笔者比较支持第四种观点。根据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模型,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价值增值的过程,根据供应链的核心内容,只有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统一,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只有相互补充、相互提高才能使两产业共同进步。
二、分析方法
在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中,除以往的定性研究外,主要集中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对二者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检验等。现有文献很少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变化与发展方面来直观解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北京市作为中国一个经济处于较为前沿的城市,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案例。本文采用北京市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以投入产出法中的中间需求率为指标,以图形方式直观表现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程度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本文将在文献评述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
投入产出分析法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完整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包括中间使用、最终使用、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四部分。中间需求率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 产业的中间需求量之和与第I 产业的总需求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H=■(i=1,2,3,…,n)
■X■,Y■分别为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 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和最终需求量。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量越高,表明该产业越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由于任何产品不是作为中间产品就是作为最终产品,即中间需求率+最终需求率=1。
三、数据分析
通过以上方法计算出北京市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如表1所示。
由表1中的数据可看出,北京市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逐年变化,结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批发零售业相对保持较大的比率。制造业对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需求相对逐年增加,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呈减少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与预期相反,整体需求呈减少趋势。
为了数据能更直观的在复杂网络上呈现,将节点之间的连线长度以H0表示,其中H0=1-H,如表2所示。
如图1所示,2000年北京市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较大的为商业、科学研究事业、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对饮食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需求与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相比,其中间需求率较低。
如图2所示,2002年北京市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新的划分,改商业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扩充饮食业为住宿和餐饮业,删减旅客运输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将其合并分解为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旅游业、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中北京市制造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邮政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中间需求相对较大。
如图3所示,2005年北京市制造业对邮政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事业中间需求较大。与2002年相比,制造业对教育事业中间需求增长较大,可见制造业开始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性。
如图4所示,北京市于2005年又再次划分了生产性服务业。删减旅游业、科学研究事业、其他社会服务业,增加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其中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中间需求相对较大,与2000年较为一致。
如图5所示,2010年北京市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中,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与2000年、2007年较为一致。
四、结论
本文主要以北京市制造业对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强度及变化趋势为着重点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制造业对各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结构在不断变化。
首先,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和产品附加价值的大小受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北京市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中间需求不断攀升,表明北京市制造业在向微笑曲线两端及高价值链环节转移,从以生产装配为主导不断发展为高价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其次,北京市制造业对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逐年递减,表明北京市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趋势并不明显。应加强相关产业投入,带动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再次,北京市制造业对金融业与租赁产业的中间需求相对稳定发展,表明资金对制造业整体的助推作用非常明显。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制造业对各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相对并不稳定,变化趋势较快,其制造业在不断完善,结构日趋合理。要加快推进制造业的转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以北京市为例,我国制造业应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技术投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将重心移向微笑曲线两端高附加价值产业,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目前制造业缺乏知识技术支持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短板。保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资金投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制造业技术不足的特点,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创造力、经济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同步稳固发展,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设。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Y12010);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BSY13005)。)
【参考文献】
[1] 刘鹏、刘宇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
[2] 黄莉芳、黄良文、郭玮: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1(3).
[3] 唐强荣、徐学军:基于组织生态学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关系[J].软科学,2009(8).
[4]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
[5] 李春艳:以承接产业转移为背景:四川生产性服务业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6]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7] 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6).
[8]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
[9]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10] 童洁、张旭梅、但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0(2).
[11] 陈栋:生产性服务业与浙江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6(6).
[12] 张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
(责任编辑:胡冬梅)
热门文章:
- 新思想奋进新时代学习心得感受优选4篇2025-01-12
- 六稳六保学习心得体会7篇2025-01-12
- 幼儿园2023年度国庆节主题活动方案3篇2025-01-12
- 保持师德演讲稿甄选3篇2025-01-12
- 防网络诈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范文选集5篇2025-01-12
- 在2023年全市模范机关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5篇2025-01-12
- 欢庆国庆节幼儿园的活动方案6篇2025-01-12
- 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职工心得感想3篇2025-01-12
- 新任职领导表态发言稿9篇2025-01-12
- 长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13篇2025-01-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