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10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10篇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 怎样放得更大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
怎样放得更大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做下铺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课外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篇二: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下册1.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
的重要观察工具。2.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通过对显微镜的初步认识,了解显微镜的发展。3.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
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教学重点】制作简易的显微镜。【教学难点】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青苔、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谜语:不怕细菌小,再小能看到,安家实验室,科研立功劳。(打
一科学仪器)谜底:显微镜。下面一起去看看它为什么能将物体放得更大吧!
二、合作探究讨论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得更大?——需要两个凸透镜。讨论2:一个凸透镜能放大物体图像,那么两个凸透镜是否能将图像放得更大呢?讨论3:怎样设计制作一个更大倍数的组合凸透镜?
实验名称:做一个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实验器材:两个放大镜、卡纸、胶带纸、剪刀、尺子和笔。制作步骤:(1)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的文字,在图像清晰的前提下,看看能放多大;(2)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看看能不能使课本上文字的图像放得更大。(3)保持两凸透镜间的距离,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凸透镜,比较所看到的图像。(提示: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注意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4)用这样的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看看是否也能把看到的图像
放得更大。(提示:为了观察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两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上面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实验视频:播放实验操作视频。三、研讨1.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答:镜片平行、恰当的距离2.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四、拓展1.小资料:
(1)光学显微镜:17世纪,人们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最早的一架显微镜。后来不断改进,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利用透镜对光的折射而产生物象的,它的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出示光学显微镜下的青苔和花粉图片。
(2)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放大倍数达到了200万倍的。利用它可以看见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见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
(3)扫描隧道显微镜:作为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加高的分辨率。
2.显微镜的发展史:从早期的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五、课堂回顾回顾所学知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
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的世界。以课堂练习的形式回顾所学知识,例如填空题和选择题,加深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六、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对“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进行反思,并评上合适的分数。
七、课后作业(1)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2)选做:自制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3)预习下节课的知识。【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倍
数不同的透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事物。具体教学时我首先出示课前制作的简易显微镜,然后讲解并示范制作
步骤:1.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2.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象;3.用卡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凸透镜固定下来。然后告诉学生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制作显微镜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演示操作、合作交流,知道了显微镜的制作原理,并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一些物体,领略了在显微镜下微小世界的奇妙,为学习下一课奠定了基础。
篇三: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
怎样放得更大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做下铺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课外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
篇四: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
……………………………………………………………最新资料推荐…………………………………………………怎样放得更大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做下铺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课外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
1
篇五: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
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是根据电子光学原理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光学透镜使物质的细微结构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下成像的仪器展示展示显微镜下的细胞病毒的图片《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认识到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3.会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成一个简易显微镜。4.能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5.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6.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懂得人类不懈的追求促进了纤维技术不断的进步。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三、教学用具
小组材料:三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放大镜固定架。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科学博览】显微镜的发展.pptx、【教学实验】物体。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讲述】同学们,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预设】凸度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提问】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始终是有限的,你有什么办法提高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吗?【预设】利用两个放大镜。【过渡】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放得更大。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自制简易的显微镜【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思考并回答两个放大镜随意放在一起就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吗?
1/3
【预设】不是。【提问】两个放大镜怎样放置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待更大,试一试?【总结】找两个放大倍数相同的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提问】手持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方便吗?【预设】不方便。【提问】那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能让放大镜使用起来方便呢?【预设】把两个放大镜固定起来。【讲述】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象,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这样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组织活动】用这个装置去观察第一节课观察过的物体,有什么新的发现,并记录。【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发现:用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发现物体的图像被放得更大、有些细小的部位更加清晰。【提问】把其中一个放大镜换成放大倍数小或者大的放大镜,再去观察物体,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图像有点模糊了。【提问】要使图像变得清晰,怎么做?【预设】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至观察到清晰的图像,再固定好。【总结】刚才我们做的这个装置可以叫做简易的显微镜。【组织活动】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知识点二:显微镜的发展【展示】展示显微镜的发展史。【讲述】1.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以供人们提取微细结构信息的光学仪器。2.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3.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是根据电子光学原理,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光学透镜,使物质的细微结构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下成像的仪器【展示】展示显微镜下的细胞、病毒的图片。
2/3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用两个放大镜可以制作一个简易的显微镜。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解了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人类观察的领域,认识到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七、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3/3
篇六: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怎样放得更大【-科教版3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显微镜的创造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创造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科学的不断开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良,而技术的开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开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开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良,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
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二、做个简易显微镜1、怎样放得更大?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根底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答复)2、我们自制显微镜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它放大倍数也只能到达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拟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那么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三、小结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板书设计:4、怎样放得更大肉眼看希望——放大镜看——(两个凸透镜组合)到——光学显微镜更——电子显微镜多——扫描隧道显微镜……——……教学后记:
篇七: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
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通过对显微镜的初步认识.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
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制作简易的显微镜。【教学难点】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青苔.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谜语:不怕细菌小.再小能看到.安家实验室.科研立功劳。
(打一科学仪器)谜底:显微镜。今天我们要接触一个科学仪器显微镜。下面一起去看看它为什
么能将物体放得更大吧!二.合作探究
1/6
讨论: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探索研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分别拿两个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发现:用两个凸透镜恰当的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就更大了。小结: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一)做个简易显微镜实验名称做一个简易显微镜实验器材放大镜.卡纸.胶带纸.剪刀制作步骤选用合适的纸筒.在一侧纵切一条缝.缝的宽窄和放大镜镜柄的粗细差不多。然后把放大镜从纸筒的一端放入.柄从缝中伸出.这样放大镜即被纸筒卡住也可以上下移动。出示制作过程。标注目镜和物镜的位置。对着人眼的透镜叫目镜.焦距较大;对着物体的透镜叫物镜.焦距较小。用自制显微镜观察青苔和花朵。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肉眼看到的花.显微镜下看到的花粉.显微镜下看到的花粉管。小资料: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生于荷兰.他把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之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距离的螺旋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二)显微镜的发展17世纪.人们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最早的一架显微镜。后来不断改进.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利用透镜对光的折射而产生物象的.它的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出示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菌和叶绿体图片。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放大倍数达到了200万倍的。利用它可以看见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见所有
2/6
物质都是由一些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电子显微镜下的SARS病毒和大肠杆菌图片。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它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可达小于0.01纳米。扫描隧道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图片。
三.拓展延伸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很多食品.工业品.药品都是依赖微生物制造的;微生物在矿产探测与开采.废物处理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四.本课总结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的世界。五.本课训练(一)填空题1.(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2.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3.(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二)连线题袁隆平第一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列文虎克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罗伯特胡克设计并制造出了增强视力的眼镜培根制成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六.家庭作业回家之后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家里的事物。【板书设计】怎样放得更大做个简易显微镜显微镜的发展【教学反思】
3/6
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透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事物。[具体教学时我首先出示课前制作的简易显微镜.然后讲解并示范制作步骤:1.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2.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象;3.用卡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凸透镜固定下来。然后告诉学生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制作显微镜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演示操作.合作交流.知道了显微镜的制作原理.并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一些物体.领略了在显微镜下微小世界的奇妙.为学习下一课奠定了基础。
4/6
5/6
6/6
篇八: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
实验二小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全放大镜
放大镜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多次使用.早已不是兴趣昂然。因此课
堂初.我并没有向他们展示放大镜.而是设计了一个案例引导孩子想到使用放大镜.从而
引入课堂。继而询问学生在哪些地方使用了放大镜
.为什么利用
放大镜。学生们回答了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利用放大镜集中热源(如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二、利用放大镜看书、看报(特别是老人和考古队员);三、利
用放大镜发现事物的细微之处(包括农业专家比较植物种子不同和叶子受虫害的情况)。
同时学生也有比较容易翻的错误如将医生用的额镜认作放大镜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我进
一步整理了他们的想法.完成了书本上的表格部分。第2部分.我演示教授了放大镜的使
用方法.发放放大镜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包括手上的绒毛、纸等等).期间发现学生
的观察兴趣不是非常浓.一些学生拿着放大镜对着别人的眼睛.看别人的头(实际上他可
能并不一定看的清楚)。对于电视和电脑屏幕的放大技术.我觉得自己解释的不够清楚.
如果能利用课件或视频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态的一个视频可能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放
大镜的特点.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早已有所发现.我用平面镜和放大镜的镜片做比较效果
较好。最后.通过各种玻璃容器和水的结合演示.学生能够清晰看到利用玻璃和水的结合.
也能制造放大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掌握放大镜的特点。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本课内容放在现在这段时间上着实不太合理.自然界缺少昆虫而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比较小•观察到结果也不会太明显。学生能够说出的差异也不会太多
(主要有1、能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2、可以发现一些细节)因此这节课我充分地利用了视频《微观世界》•将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进行处理后.利用了
《微观世界》电影中的部分片段进行教学.同时根据片段中的一些现象设置疑问:让学生在观看电影中不忘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蚂蚁为什么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各种昆虫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清晰地看到蚜虫为蚂蚁提供食物。蜘蛛如何捕捉食物.蜜蜂和蝴蝶伸出长长地嘴器采蜜等等。因此这样一个视频我觉得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地自然知识。当然如果天气和时间都允许.让学生带着放大镜去自然界观察甚至拍下来.效果一定会更好。
3放大镜下的晶体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
1/26
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上帝保佑.希望我解释的对!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感谢上帝!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反而还让学生有所收获。哈哈•“意外”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4、怎么放得更大反思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
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
.我发
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
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
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
.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
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
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出示课前制作的简
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
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
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
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
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
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
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
过的光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这一
篇九: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下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三小结17世纪时那些丌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六年级科学下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手电筒或小镜子。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二、做个简易显微镜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2、我们自制显微镜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三、小结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
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板书设计:4、怎样放得更大肉眼看希望——放大镜看——(两个凸透镜组合)到——光学显微镜更——电子显微镜多——扫描隧道显微镜……
篇十: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如何将物体所成的像放得更大,以便观察得更清楚?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嵌合在-起,通过调整二者之间的距离,可以把物体所成的像放得更大,这就是简易的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可以发现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随着对显微镜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做个简易显微镜。教科书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比较用两个凸透镜和一个凸透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这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显微镜的发明过程。教科书中的“资料一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学习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第二部分:显微镜的发展。简要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史。在简易显微镜的基础上,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人们发明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通过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和晶体,学生对“微观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有观察更加微小物体的强烈欲望。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看到更加微小的“世界”,也很有可能是学生思考的内容。经过教师的恰当点拨,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用两个放大镜同时观察,使一个放大镜把另一个放大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次自制简易显微镜的过程。学生在本课经历了制作简易显微镜的过程。学生课前可能有过用两个放大镜
同时观察同一物体的经历,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试着用两个放大镜观察食盐、白糖的晶体或课本上的文字。经过多次尝试后,学生会找到最佳的组合方式,再用老师提供的卡纸或纸筒等制作简易显微镜,就比较容易了。然后告诉学生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会感到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便会产生成就感。
推荐访问: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怎样放的更大教学反思 更大 下册 反思
热门文章:
- 新思想奋进新时代学习心得感受优选4篇2025-01-12
- 六稳六保学习心得体会7篇2025-01-12
- 幼儿园2023年度国庆节主题活动方案3篇2025-01-12
- 保持师德演讲稿甄选3篇2025-01-12
- 防网络诈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范文选集5篇2025-01-12
- 在2023年全市模范机关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5篇2025-01-12
- 欢庆国庆节幼儿园的活动方案6篇2025-01-12
- 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职工心得感想3篇2025-01-12
- 新任职领导表态发言稿9篇2025-01-12
- 长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13篇2025-01-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