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千米认识教学设计五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2-12-28 19:10:04 来源:网友投稿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米认识教学设计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千米认识教学设计五篇【优秀范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千米,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千米观念的建立。

  课前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一走100米长的一段路,感知100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复习引新,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师: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这几个长度单位排排队吗?(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能跟我们说说这“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各有多少长吗?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好!请你填一填

  出示:练习纸第一题——10毫米=( )厘米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600厘米=( )米

  说说最后一题你是怎样想的?(指名说、同桌说)

  创设情境

  师:胡老师前几天骑车回家,过了楼岩桥头,在山岭处看到一块很高的路牌,上面写着“距离尚田还有3km”。同学们,这“km”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千米!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

  揭题:我们今天就要来具体认识“千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

  板书:千米的认识

  简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测量较长路程时,我们就需要用到这个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联系生活,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师:看到“千米”这两个字,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千米有多少长、千米和米之间有关系吗……)

  请生猜测一下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引出:1千米=1000米

  师:课前老师带大家走了100米长的一段路,大家现在脑子里有100米长度了吗?

  四人小组讨论:那么估计一下从我们校门口出发到楼岩初中这段路程大约有多少;(约300米)再从楼岩初中出发到春光食品厂大约有多少路程?(约300米)现在距离1000米还差多少米?(400米)

  师: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到飞扬特钢)

  师:你还知道从我们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也是1千米左右?(到上楼岩、到项岙……)

  师:现在你的脑子里有1千米的长度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km”的意思就是“千米”,那么这个“3km”就可以写成(3千米)

  板书:3千米

  还可以怎么写?引出:3千米=3000米

  你怎么知道的?(指名说)

  师:好,从校门口到飞扬特钢是1千米,从山岭到尚田是3千米,那么请你算算:从校门口到尚田有多少千米呢?(先要估计从飞扬特钢到山岭还有多少路程)

  生:4千米多。

  师:多多少呢?

  生:500米左右。

  师:4千米多,多了500米,该怎么写呢?(引出:4千米500米)

  板书:4千米500米

  师:那么它还有其他写法吗?引出板书:4千米500米=4500米

  (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再同桌说说)

  这样也会写了,那这几题根本就难不住大家了,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出示:练习纸第二题——9千米=( )米

  6千米720米=( )米

  2千米5米=( )米

  4000米=( )千米

  师:说说最后两题的思考过程。

  师:你的脑子可真灵活,还会反过来思考!老师这儿还有一道更难的,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它答完整!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P7页例3,P8页例4,P8页“做一做”及P9页第1、2题,P10页第4题)

  教材分析:

  例3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建议:

  例3的教学可以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出示例3的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

  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例4这部分内容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让学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活动内容是:①用*时的步幅,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用*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学生可以以*时的速度走到100米处,边走边数出自己走的步数。②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时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千米有多远的推想。③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

  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

  练习二的第4题安排了三组情境(见下图),分别提供了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个不同的出行路程,应该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比如,去植物园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车去。对应不同的出行方式,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26-27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课下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让学生课下走一走操场五圈(200米一圈)感受一下1000米。学生准备一根米尺,教师准备卷尺。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突破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方面突破重点:

  第一, 通过对课前活动的回忆建立自己的思维。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算一算时间”、“数数步数”等活动,让学生形成对100米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推出:2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然后推想出是1千米有多远。也就是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或操场上5圈),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用*时的速度走)。

  第二,让学生举例从哪些地方到学校门口大约是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五、预习提纲

  1、同学们你们课下从操场西头走到东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200步)2、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什么做单位?请举例子(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

  3、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什么?

  4、如果学校操场200米一圈自己思考几圈是1000米。1000米你走了几分钟,走了多少步?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5、1千米=1000米,他们用等号相连说明他们的长度是怎么样的关系。

  6、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7、要表示一段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8、千米和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9、米可以用m表示,千米可以用km表示?那么1000米=1千米可以怎样表示。

  10、27页3千米里有几个1千米?5千米呢?

  11 、例6中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分别说的是什么?

  12、自己能估算出从家到学校有几千米吗?自己是怎么估的?

  六、过程

  (一、) 情境导入(出示*地图)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怎么去的?用了多长时间?有多远知道吗? 出示一个30公里的牌子谁能明白这些牌子的的意思?(学生自愿起立回答)。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二、)根据教师给的预习提纲进行课本26、27课本阅读。(教师念一题小组之间寻找并记录一题的答案)在预习之前学生可以先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写到一张纸上。

  (三)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把预习问题回答解决完以后,由组长代表把本组不会的问题提出教师或其他组解决。在解决的时候教师尽量采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讲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曾经有本书上说过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

  (四、)实践巩固

  1、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2、5000米=( )千米 700米+300米=( )千米

  3千米=( )米 2千米—1000米=( 米

  3、课本28页1、2、3、4、5

  4、能力强一点的同学课下自己测量一下实际家到学校的距离,能力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只做2、3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补一补。

  (六)小测小组之间互相出一道题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分。展示小组

  本节课的评价结果。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的“切合点”,在学生建立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数学不显得枯燥而是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设计巧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然而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播放我国长江、雅鲁藏布江、火箭发射等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长度、深度、高度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把已有的经验作为支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培养空间观念要将教学拓宽到生活空间。教师能借助学生对100米的长度的认识作为“敲门砖”,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通过课前感知、课中回忆、推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给学生充分的感性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教师能从学生所熟悉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之间100米的长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物体利用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看摩托车行驶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录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积累与体验,在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中建构新知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长度时,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自己探索与交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xx块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教室门约高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冲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约要2步,1千米大约要走20xx步”……这一环节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再创造”的时机,形成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课堂显得真实而生动。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阅读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1)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0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

  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

  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

  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

  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五册P、45——P、47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 运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学会用千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地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和认识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学们!在长度单位家族中,你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呀?(贴出:毫米、厘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

  2、同学们走1米大约是几步呢?

  请看录象:

  (一个小朋友测量,一个小朋友走。)

  提问:再想想,走100米,大约是几步呢?(200步)

  照这样计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谈话:我们老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 米,你们走一圈大约是几分钟?走一圈是3 分钟,那走5圈大约需要几分钟?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大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他们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又一个成员(贴出:千米)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贴出km)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2、谁来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大家请看:(出示4张图片)

  从这些图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请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张在组内介绍一下。

  谁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看来大家对千米已经有所了解,那你们还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说一说。

  4、提问: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先来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录象:学校中100米的跑道)100米的跑道已经这么长了,那几个100米才是1千米呢?

  10个100米连起来才是1千米,那该有多长呀?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大约走几圈是1000米呢?

  同学们!新梅广场(出示新梅广场照片)你们都认识吗?想一想,从那儿出发,向南走,你觉得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播放从新梅广场出发,经过邮局、电影院、小商品市场到新区实验小学的录象。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谁来估计一下,走这段路大约需要几分钟?

  5、如果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也是1千米?同桌互说,交流。

  到底谁的意见比较准确呢?假如让你去验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交流。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课后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验证一下,好吗?

  三、加深千米和米之间的联系:

  1、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这是小明的家,请你们帮小明找找看,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先在组内说一说,并且在图上圈出来。

  想想做做1

  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在图上画出来。

  再找找看,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千米?

  2、 你们看,小华在干什么呀?

  他每天都要在这个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跑步,今天,他已经跑了5圈了,你知道,他今天跑了多少米了吗?

  是多少千米呢?

  你是怎么想的?

  (1000米=1千米,2000米里有2个1000米,就是2千米)

  3、 其实利用1千米=1000米不仅可以将米转化成千米,还可以把千米转化成米。请看:

  想想做做3

  说说怎样想的。

  四、系统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到现在为止你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呀?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在使用这些单位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恰当。

  五、解决问题:

  1、 步行 汽车 飞机 自行车

  每小时 每小时 每小时 每小时

  1800千米 5千米 16千米 40千米

  2、想想做做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长江)对!

  请看这张表格,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比较他们的长短吗?

  4想想做做5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简单的铁路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⑴从太原到青岛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快速算一算。

  下面两个问题请在小组内讨论:

  ⑵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你能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吗?

  ⑶从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

  说一说你的理由。

  六、实践作业:实践园地

  1、 想办法测量一下你家到学校大约距离多少千米?

  2、观察无锡旅游地图,根据各景点之间的距离,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条经济实惠的旅游路线。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材P26-P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2.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

  学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

  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锻炼吗?在跑步比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

  教师简介马拉松比赛。马拉松为什么用千米作为单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4.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继续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教师组织班上交流。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算一算

  6000米=()千米

  5千米=()米

  ()米=7千米

  9000米=()千米

  3500米=()千米+()米

  五、看书质疑,巩固练习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我们一起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天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又多又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完成练习六有代表性的题目。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的“可视性”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千米”。

  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2.注重交流,概括换算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千米和米的进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法思考问题,使学生掌握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引出“千米”

  1.在数学王国里,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教师伸出四根手指),猜一猜,这里住着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2.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

  3.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分别有多长吗?(学生动手比划)

  4.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回想了长度单位中的四兄弟,那么拇指峰上住着谁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建立1千米的表象。

  (1)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1千米有多长。

  预设 生1:用米尺要量1000次。

  生2:100米的路,要走10次。

  生3: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2000步。

  生4:绕200米的操场走5圈。

  生5: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需要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2.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的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想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3)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逐步加深学生对1千米的理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1.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符号km表示。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摩托车的表盘上等)

  2.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出示课件)

  (1)世界上最长的河——尼罗河全长约6671千米。

  (2)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是8844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引导学生小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或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教材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公路上常见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长度,推断走100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在课前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约有多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学生表达也不甚清楚。可见,建立1千米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本课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策略选择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学过程,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让学生估计老师到上海经过的路程,引出千米这个概念,同时感受千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应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某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观念

  师:课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记录,你能说说走1000米大约花多少时间或走多少步数吗?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

  教学片段二:强化1千米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从校门口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医院吧。

  生2:我认为不对,因为从学校门口到采荷路的34路车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车站到邵逸夫医院还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远多了。

  师:那你认为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

  生2:大约到采荷路口,因为到那儿大约两站路,接近1千米。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

  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近,所以我认为到那儿大约是1千米。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

  教学片段三:练习1选一选、填一填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

  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从湖滨出发到大学路口大约多少路程,你们谁知道?

  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

  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 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么填?

  生7:飞机速度最快,所以应该填最大的数量800千米,小轿车比飞机慢多了,但也比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钟走1千米,60分钟大约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较合适。

  ……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习过程自然通畅。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观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难度比较大,但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实体验,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整理,通过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时间,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别是从学校到何处为1千米的估计、公交车站的路程估计,层次明显,不断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观念。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合理。

  在整堂课中,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决定学习方式,如通过100米和200米来帮助建立概念时,学生既全体交流,又个别讨论,又如最后的综合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作还是自主探索。

  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在该课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教师的设计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学时就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园后面,课件演示难以启发学生去强化1千米的观念。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多种结果出现以后,教师要灵活处理,如片段一中出现了一个学生走了1千米发现实际结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显然,这些问题既可能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有效资源,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2)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0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

  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

  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26-27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课下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让学生课下走一走操场五圈(200米一圈)感受一下1000米。学生准备一根米尺,教师准备卷尺。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突破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方面突破重点:

  第一, 通过对课前活动的回忆建立自己的思维。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算一算时间”、“数数步数”等活动,让学生形成对100米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推出:2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然后推想出是1千米有多远。也就是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或操场上5圈),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用*时的速度走)。

  第二,让学生举例从哪些地方到学校门口大约是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五、预习提纲

  1、同学们你们课下从操场西头走到东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200步)2、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什么做单位?请举例子(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

  3、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什么?

  4、如果学校操场200米一圈自己思考几圈是1000米。1000米你走了几分钟,走了多少步?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5、1千米=1000米,他们用等号相连说明他们的长度是怎么样的关系。

  6、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7、要表示一段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8、千米和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9、米可以用m表示,千米可以用km表示?那么1000米=1千米可以怎样表示。

  10、27页3千米里有几个1千米?5千米呢?

  11 、例6中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分别说的是什么?

  12、自己能估算出从家到学校有几千米吗?自己是怎么估的?

  六、过程

  (一、) 情境导入(出示*地图)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怎么去的?用了多长时间?有多远知道吗? 出示一个30公里的牌子谁能明白这些牌子的的意思?(学生自愿起立回答)。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二、)根据教师给的预习提纲进行课本26、27课本预习内容。(教师念一题小组之间寻找并记录一题的答案)在预习之前学生可以先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写到一张纸上。

  (三)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把预习问题回答解决完以后,由组长代表把本组不会的问题提出教师或其他组解决。在解决的时候教师尽量采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讲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曾经有本书上说过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

  (四、)实践巩固

  1、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2、5000米=( )千米 700米+300米=( )千米

  3千米=( )米 2千米—1000米=( 米

  3、课本28页1、2、3、4、5

  4、能力强一点的同学课下自己测量一下实际家到学校的距离,能力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只做2、3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补一补。

  (六)小测小组之间互相出一道题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分。展示小组

  本节课的评价结果。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教材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公路上常见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长度,推断走100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在课前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约有多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学生表达也不甚清楚。可见,建立1千米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本课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策略选择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学过程,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让学生估计老师到上海经过的路程,引出千米这个概念,同时感受千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应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某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观念

  师:课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记录,你能说说走1000米大约花多少时间或走多少步数吗?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教学片段二:强化1千米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从校门口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医院吧。

  生2:我认为不对,因为从学校门口到采荷路的34路车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车站到邵逸夫医院还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远多了。

  师:那你认为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

  生2:大约到采荷路口,因为到那儿大约两站路,接近1千米。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

  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近,所以我认为到那儿大约是1千米。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教学片段三:练习1选一选、填一填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

  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从湖滨出发到大学路口大约多少路程,你们谁知道?

  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

  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 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么填?

  生7:飞机速度最快,所以应该填最大的数量800千米,小轿车比飞机慢多了,但也比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钟走1千米,60分钟大约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习过程自然通畅。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观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难度比较大,但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实体验,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整理,通过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时间,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别是从学校到何处为1千米的估计、公交车站的路程估计,层次明显,不断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观念。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合理。

  在整堂课中,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决定学习方式,如通过100米和200米来帮助建立概念时,学生既全体交流,又个别讨论,又如最后的综合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作还是自主探索。

  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在该课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教师的设计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学时就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园后面,课件演示难以启发学生去强化1千米的观念。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多种结果出现以后,教师要灵活处理,如片段一中出现了一个学生走了1千米发现实际结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显然,这些问题既可能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有效资源,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 1千米=1000米)

  3.估想.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

  (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 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后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

  七、课外实践作业

  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说一说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 1千米=1000米)

  3.估想.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

  (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 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后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

  七、课外实践作业.

  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说一说.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走一走

  活动目的

  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领悟1千米的具体长度.

  活动准备

  秒表

  活动过程

  1.教师事先在操场上量出1千米的长度(可根据跑道的长度进行估算).

  2.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体验.

  3.可以看自己走多少步是1千米,也可以利用秒表看走多长时间是1千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的“切合点”,在学生建立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数学不显得枯燥而是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设计巧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然而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播放我国长江、雅鲁藏布江、火箭发射等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长度、深度、高度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把已有的经验作为支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培养空间观念要将教学拓宽到生活空间。教师能借助学生对100米的长度的认识作为“敲门砖”,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通过课前感知、课中回忆、推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给学生充分的感性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教师能从学生所熟悉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之间100米的长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物体利用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看摩托车行驶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录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积累与体验,在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中建构新知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长度时,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自己探索与交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xx块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教室门约高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冲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约要2步,1千米大约要走20xx步”……这一环节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再创造”的时机,形成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课堂显得真实而生动。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3)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3篇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五册P、45——P、47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 运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学会用千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地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和认识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学们!在长度单位家族中,你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呀?(贴出:毫米、厘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

  2、同学们走1米大约是几步呢?

  请看录象:

  (一个小朋友测量,一个小朋友走。)

  提问:再想想,走100米,大约是几步呢?(200步)

  照这样计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谈话:我们老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 米,你们走一圈大约是几分钟?走一圈是3 分钟,那走5圈大约需要几分钟?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大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他们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又一个成员(贴出:千米)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贴出km)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2、谁来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大家请看:(出示4张图片)

  从这些图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请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张在组内介绍一下。

  谁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看来大家对千米已经有所了解,那你们还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说一说。

  4、提问: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先来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录象:学校中100米的跑道)100米的跑道已经这么长了,那几个100米才是1千米呢?

  10个100米连起来才是1千米,那该有多长呀?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大约走几圈是1000米呢?

  同学们!新梅广场(出示新梅广场照片)你们都认识吗?想一想,从那儿出发,向南走,你觉得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播放从新梅广场出发,经过邮局、电影院、小商品市场到新区实验小学的录象。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谁来估计一下,走这段路大约需要几分钟?

  5、如果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也是1千米?同桌互说,交流。

  到底谁的意见比较准确呢?假如让你去验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交流。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课后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验证一下,好吗?

  三、加深千米和米之间的联系:

  1、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这是小明的家,请你们帮小明找找看,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先在组内说一说,并且在图上圈出来。

  想想做做1

  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在图上画出来。

  再找找看,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千米?

  2、 你们看,小华在干什么呀?

  他每天都要在这个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跑步,今天,他已经跑了5圈了,你知道,他今天跑了多少米了吗?

  是多少千米呢?

  你是怎么想的?

  (1000米=1千米,2000米里有2个1000米,就是2千米)

  3、 其实利用1千米=1000米不仅可以将米转化成千米,还可以把千米转化成米。请看:

  想想做做3

  说说怎样想的。

  四、系统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到现在为止你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呀?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在使用这些单位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恰当。

  五、解决问题:

  1、 步行 汽车 飞机 自行车

  每小时 每小时 每小时 每小时

  1800千米 5千米 16千米 40千米

  2、想想做做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长江)对!

  请看这张表格,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比较他们的长短吗?

  4想想做做5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简单的铁路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⑴从太原到青岛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快速算一算。

  下面两个问题请在小组内讨论:

  ⑵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你能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吗?

  ⑶从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

  说一说你的理由。

  六、实践作业:实践园地

  1、 想办法测量一下你家到学校大约距离多少千米?

  2、观察无锡旅游地图,根据各景点之间的距离,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条经济实惠的旅游路线。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3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度单位

  (1)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谁来说说是哪些?(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并说出进率是多少。)

  2、填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块橡皮长约4( )

  一元硬币的厚度大约2( )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约200( )

  我们学校的教学楼高约12( )

  2、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知道孙悟空被压在什么地方吗?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中的五个兄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下长度单位的老大——千米。

  二、新授

  1、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千米又叫公里(板书:公里),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板书:km )。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下面有一些图片,也告诉了我们“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出示情境图认识各图上的标牌数

  师:你知道什么情况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对!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问: 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出示走100米的镜头图:看,这是两个同学在操场的跑道上活动的情景,上次同学们也在100米的直跑道上走一走了,大约走了150步,约1分钟。

  老师还请两个同学在100米的直跑道上跑一跑,大约是30秒。

  你觉得走100米的路长吗?那2个100米是多长呢?3个100米呢?

  (2)请同学们想一想:10个100米该有多长呢?把答案写在本子上好吗?

  板书:1千米1000米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快读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让人闭上眼睛就能听出是千米还是米这两个不同的 长度单位吗?(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问:2千米等于多少米?4000米等于多少千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5)老师想请你们欣赏一下我国的建筑物和堪称世界之最的山峰。(出示图片“你知道吗?”)

  你看!我们国家多了不起啊!其实我国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自豪,请看这些图片,你能分清用米还是千米吗?(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知、体会1千米

  (1)问:测量学校跑道的一圈长度用哪个单位最合适?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师:请你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1、师:下面是一张小明家附近的*面图,(出示第一题练习)

  2、师:小明学校马上要举行运动会了,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每天都去训练跑步。(出示第2题练习)

  3、师:我们国家有很多河流,你知道我国的四大河流吗?测量河流的长度,一般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出示第5题练习)

  四、全课总结

  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能告诉大家吗?

  师:让我们一起伸出你的五指山,说说各长度单位吧!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五、布置实践作业: 书上第55页的查查填填。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Mm cm dm m km

  10 10 10 1000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4)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0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能进行米和千米简单的化聚;

  2、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千米概念的建立。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谁能从小到大说说这些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些单位?

  米(旗杆)、分米(课桌高)、厘米(书)、毫米(硬币厚度)

  谁能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

  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那如果要测量骆驼到宁波的距离,用哪个单位合适呢?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新授

  (一)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师:谁知道绕我们学校的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那跑5圈呢?请你把它写在纸上。

  (学生会出现2种答案:1000米、1千米)

  师:你觉得这两种答案都正确吗?为什么?

  得出:1千米=1000米

  2、谁来读一读:读时区分1 千米和1000 米

  个别读、全班读

  3、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千米也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km

  1千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表示?(1 km =1000 m)

  4、绕跑道跑5圈是1千米,从我们骆驼小学到堰头王车站老师测量了一下大概有1千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等会儿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从哪里到哪里也大概是1千米。

  5、1千米是这么长,那谁来估一估从骆驼到贵驷大概是几千米?(3千米)

  (二)千米与米的简单化聚

  1、那3千米=( )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千米,所以是3000米。)

  个别说,看书上的想法,自由读一遍,全班读。

  2千米500米=( )米,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化的?

  (想:2千米是20xx米,再加上500米,一共是2500米。)

  个别说,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2、试一试:

  8千米=( )米

  6千米20米=( )米

  做于纸上,投影仪上反馈,指出易错处,6020米中的“0”容易落下。选一题说说想法。

  3、刚刚是千米化成米,小朋友都化得不错,那米化成千米呢?老师相信大家肯定能化得更好。

  4000米=( )千米

  (想: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面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4350米=( )千米( )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4、试一试:

  6000米=( )千米

  5830米=( )千米( )米

  三、练习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的作业本不小心打湿了,有些字看不清楚了,你能用你学过的知识把它补上去吗?

  冰箱高140( )。

  甬江大桥长约588( )。

  从骆驼到宁波的距离大概是14( )。

  2、真厉害。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也在学习“千米的认识”,它们学得怎么样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1)比一比:小兔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些难题,小朋友能帮它解决吗?

  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九江长江大桥长7千米675米。哪座桥长?

  2)判断题:这是小熊的作业,请小朋友当当小老师,给它批一批。

  汽车每小时行60米( )

  3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

  6千米57米=657米( )

  3、小熊可真马虎,小朋友做作业的时候可别犯马虎。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多少长的距离大概是1千米,那我们小朋友跑1千米需要几分钟,走1千米需要几分钟呢?下课或放学后小朋友去跑一跑、走一走,并把你的结果告诉老师或你的同学。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26-27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课下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让学生课下走一走操场五圈(200米一圈)感受一下1000米。学生准备一根米尺,教师准备卷尺。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突破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方面突破重点:

  第一, 通过对课前活动的回忆建立自己的思维。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算一算时间”、“数数步数”等活动,让学生形成对100米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推出:2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然后推想出是1千米有多远。也就是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或操场上5圈),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用*时的速度走)。

  第二,让学生举例从哪些地方到学校门口大约是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五、预习提纲

  1、同学们你们课下从操场西头走到东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200步)2、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什么做单位?请举例子(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

  3、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什么?

  4、如果学校操场200米一圈自己思考几圈是1000米。1000米你走了几分钟,走了多少步?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5、1千米=1000米,他们用等号相连说明他们的长度是怎么样的关系。

  6、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7、要表示一段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8、千米和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9、米可以用m表示,千米可以用km表示?那么1000米=1千米可以怎样表示。

  10、27页3千米里有几个1千米?5千米呢?

  11 、例6中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分别说的是什么?

  12、自己能估算出从家到学校有几千米吗?自己是怎么估的?

  六、过程

  (一、) 情境导入(出示*地图)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怎么去的?用了多长时间?有多远知道吗? 出示一个30公里的牌子谁能明白这些牌子的的意思?(学生自愿起立回答)。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二、)根据教师给的预习提纲进行课本26、27课本预习。(教师念一题小组之间寻找并记录一题的答案)在预习之前学生可以先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写到一张纸上。

  (三)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把预习问题回答解决完以后,由组长代表把本组不会的问题提出教师或其他组解决。在解决的时候教师尽量采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讲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曾经有本书上说过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

  (四、)实践巩固

  1、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2、5000米=( )千米 700米+300米=( )千米

  3千米=( )米 2千米—1000米=( 米

  3、课本28页1、2、3、4、5

  4、能力强一点的同学课下自己测量一下实际家到学校的距离,能力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只做2、3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补一补。

  (六)小测小组之间互相出一道题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分。展示小组

  本节课的评价结果。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教材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公路上常见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长度,推断走100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在课前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约有多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学生表达也不甚清楚。可见,建立1千米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本课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策略选择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学过程,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让学生估计老师到上海经过的路程,引出千米这个概念,同时感受千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应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某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观念

  师:课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记录,你能说说走1000米大约花多少时间或走多少步数吗?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教学片段二:强化1千米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从校门口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医院吧。

  生2:我认为不对,因为从学校门口到采荷路的34路车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车站到邵逸夫医院还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远多了。

  师:那你认为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

  生2:大约到采荷路口,因为到那儿大约两站路,接近1千米。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

  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近,所以我认为到那儿大约是1千米。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教学片段三:练习1选一选、填一填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

  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从湖滨出发到大学路口大约多少路程,你们谁知道?

  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

  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 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么填?

  生7:飞机速度最快,所以应该填最大的数量800千米,小轿车比飞机慢多了,但也比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钟走1千米,60分钟大约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习过程自然通畅。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观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难度比较大,但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实体验,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整理,通过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时间,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别是从学校到何处为1千米的估计、公交车站的路程估计,层次明显,不断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观念。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合理。

  在整堂课中,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决定学习方式,如通过100米和200米来帮助建立概念时,学生既全体交流,又个别讨论,又如最后的综合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作还是自主探索。

  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在该课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教师的设计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学时就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园后面,课件演示难以启发学生去强化1千米的观念。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多种结果出现以后,教师要灵活处理,如片段一中出现了一个学生走了1千米发现实际结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显然,这些问题既可能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有效资源,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五册P.45——P.47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 运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推算和分析能力

  3、初步学会用千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地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和认识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千米:

  1、同学们!在长度单位家族中,你认识了哪几个朋友呀?(贴出:毫米、厘米、分米、米)

  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

  2、同学们走1米大约是几步呢?

  请看录象:

  (一个小朋友测量,一个小朋友走。)

  提问:再想想,走100米,大约是几步呢?(200步)

  照这样计算,走1000米是多少步呢?

  3、谈话:我们老学校的跑道一圈是200 米,你们走一圈大约是几分钟?走一圈是3 分钟,那走5圈大约需要几分钟?走5圈也就是走了多少米,(1000米)

  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大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他们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千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又一个成员(贴出:千米)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公里”,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贴出km)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2、谁来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大家请看:(出示4张图片)

  从这些图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请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张在组内介绍一下。

  谁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看来大家对千米已经有所了解,那你们还想了解千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说一说。

  4、提问: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先来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录象:学校中100米的跑道)100米的跑道已经这么长了,那几个100米才是1千米呢?

  10个100米连起来才是1千米,那该有多长呀?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大约走几圈是1000米呢?

  同学们!新梅广场(出示新梅广场照片)你们都认识吗?想一想,从那儿出发,向南走,你觉得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播放从新梅广场出发,经过邮局、电影院、小商品市场到新区实验小学的录象。好!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谁来估计一下,走这段路大约需要几分钟?

  5、如果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也是1千米?同桌互说,交流。

  到底谁的意见比较准确呢?假如让你去验证,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交流。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课后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验证一下,好吗?

  三、加深千米和米之间的联系:

  1、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这是小明的家,请你们帮小明找找看,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先在组内说一说,并且在图上圈出来。

  想想做做1

  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在图上画出来。

  再找找看,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千米?

  2、 你们看,小华在干什么呀?

  他每天都要在这个400米一圈的跑道上跑步,今天,他已经跑了5圈了,你知道,他今天跑了多少米了吗?

  是多少千米呢?

  你是怎么想的?

  (1000米=1千米,2000米里有2个1000米,就是2千米)

  3、 其实利用1千米=1000米不仅可以将米转化成千米,还可以把千米转化成米。请看:

  想想做做3

  说说怎样想的。

  四、系统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到现在为止你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呀?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在使用这些单位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恰当。

  五、解决问题:

  1、 步行 汽车 飞机 自行车

  每小时 每小时 每小时 每小时

  1800千米 5千米 16千米 40千米

  2、想想做做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长江)对!

  请看这张表格,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比较他们的长短吗?

  4想想做做5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简单的铁路示意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⑴从太原到青岛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快速算一算。

  下面两个问题请在小组内讨论:

  ⑵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你能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吗?

  ⑶从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

  说一说你的理由。

  六、实践作业:实践园地

  1、 想办法测量一下你家到学校大约距离多少千米?

  2、观察无锡旅游地图,根据各景点之间的距离,为自己或家人设计一条经济实惠的旅游路线。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假期过的愉快吗?有没有同学出去旅游了?啊,这么多同学,旅游既可以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又能丰富你们的知识,真是一件美事。……同学你能告诉我们你去哪儿吗?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知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1)1千米有多长呢?同学们都去过咱们的操场,操场的一圈你知道多远吗?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是呀,辽阔的土地上不光有这么多长长的河流,还有很多纵横交错的铁路,你们瞧: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5)

——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3篇

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7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1、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走一走大约有多少步。

  2、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几分钟?

  3、向家长了解一下从自己家到那里大约是一千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量出了100米的实际长度。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

  (4)测量教室的长。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唐山吗?如果要测量乐亭到唐山的距离,可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学生讨论,得知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师:对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乐亭到唐山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

  [说明: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米的长度。

  1、 同学们手里都有一把米尺是1米长,用你手中的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金融街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看屏幕:从县医院

  到夏日超市的距离大约就是1000米。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从自己家到那儿大约是一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说明: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主要街道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权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

  (二)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屏幕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乐亭到闫各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比较长的路程。

  [说明: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⑴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⑵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72页3、4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

  要求

  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 10千米;

  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更好。

  [说明:创设设计秋游路线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再次把课堂教学推向**。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和创新意识。]

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2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 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 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千米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师找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经验的“切合点”,在学生建立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数学不显得枯燥而是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设计巧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然而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播放我国长江、雅鲁藏布江、火箭发射等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长度、深度、高度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把已有的经验作为支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培养空间观念要将教学拓宽到生活空间。教师能借助学生对100米的长度的认识作为“敲门砖”,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通过课前感知、课中回忆、推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给学生充分的感性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教师能从学生所熟悉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之间100米的长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物体利用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看摩托车行驶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录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积累与体验,在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中建构新知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长度时,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自己探索与交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00块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教室门约高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冲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约要2步,1千米大约要走2000步”……这一环节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再创造”的时机,形成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课堂显得真实而生动。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6)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3篇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千米 不像厘米、分米那样看得见、画得出,所以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认识千米带来了困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运用教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其中,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这一内容,我大胆走出教材的约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对千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发初识千米

  同学们去过北京吗?你是怎样去的?去北京,哪种出行方式最合适呢?

  暑假里,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长时间?请大家猜一猜。有人说是两小时,有人说三小时,这是我记录的时间,请大家来算一算吧!

  我们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时,看来呀,北京离我们这里真的很远。我查了资料,大家请看:北京离我们这里大约是300(千米)。

  引出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并告诉学生: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用字母km来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设计意图:去北京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是对学生生活积累的考查,探讨路途上用了多长时间,对第一单元时、分、秒进行了复习,将时间的长短与路程的远近联系起来,加强了知识间的融合。

  二、从操场跑道出发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长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图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000米呢?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

  一说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 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

  2、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3、 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

  二说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千米的认识》的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体现数学思想。

  教材通过一个标准跑道来认识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备课时,我问自己:“如果我这样讲了,学生是不是就认识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见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走一走去实际体验1千米的时候,我决定把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分三阶段进行,使学生对千米的认识丰富立体化。同时使学生在解决旧问题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而就在新旧问题交织的过程中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思想,学会解决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老师在师生活动中是“*等的首席”。教学中,我力求在师生、生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自主性,有效性,把学生推到“活动主体”的位置,同时,适时、适宜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活动分层,强化体验。

  活动设计形式多样,逐层推进,如设计三个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活动一请学生谈谈你走或者跑学校操场8圈的感受(因为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只有125米),学生均言累使他们初步意识到千米比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大;活动二放请学生观察自己放学回家的路上的1千米,使他们感受1千米有点远。活动三带着我们已经认识的1千米去实际走走,有意识的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

  三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情境感知、设疑导入——三次体验、自主探究——巩固应用、自我检验”为主线展开的,分三个环节进行的。

  第一个环节:情境感知、设疑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执教本节课一开始便与学生*等对话“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不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来?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吗?1厘米、1毫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在学生回答后,放了一段有关高速公路的录像,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问:“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路标表示什么意思吗?”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路标用“千米”作单位,而不用其他长度单位呢?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并问学生:“对于这个新朋友,你们最想了解它的什么呢?”学生提出:“千米是用来测量什么的?1千米到底有多长?千米与其它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这样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学生提出来了,“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旅途吧!”一句这样的话语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欲望,也轻松的进入了学习。

  第二个环节:三次体验、自主探究

  有一句话说:“做过了,你就理解了,确实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如亲身经历的来得直接,深刻,要使孩子们体会1千米有多长,任凭老师如何加以解释,加以转换,也不如孩子自己亲身去走一走,去感觉来得正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后,回归生活,了解千米的应用。其中在这一环节中又巧妙的安排了三次估算,一次比一次估算的难度大,同时也力求一次比一次估算准确,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第一次估测:

  1千米有多长?提供米尺,学校的操场,教室门口的走廊,问:米尺量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操场跑几圈大约是1千米,教室门口的走廊来回走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请你大胆估测一下。课前有目的的带领部分学生在学校操场走了8圈即1000米,耗时10分钟左右,也带领部分学生在教室走廊来回跑20趟,也就是1000米,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学生的经验中,知道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因此第一次估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五花八门,不能较为准确的估计。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在了解了米尺连续量1000次就是1000米,在125米的跑道上走8圈,耗时10分钟,大约就是1千米,在50米的教学楼走廊来回跑20趟也是1000米,进而得到1千米=1000米。有些学生会为自己的准确估测感到高兴,对于估测不准的学生实际上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对比,感受到自己的估测与实际距离的差距,水到渠成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

  2、第二次估测:再来估测,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可能谁都没意识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各个争先恐后,根据第一次估测的经验,抢着汇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刻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电脑显示从学校出发的三条路线各走1千米后的终点,学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画面,忘记了这是课堂,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达到极点。此次估测的结果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离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3、第三次估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相隔1千米呢?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之后,学生已逐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因此估计的地点也比较准确了。又问:“从学校出发乘24路公汽,到哪一站下大约是10千米?你估测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再一次升华,学生根据掌握的估测方法各抒几见,千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生自信的回答中显得那么容易。我再次感悟到,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的真正意义,就如《数学课程标准》谈到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3次估测,学生已牢固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理解1千米的长度之后告诉学生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自我检验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争夺智慧星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研究千米和米的关系的时候,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开放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结合实际独立运用。还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2千米500米=()米,并且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讲了下面一段话:

  同学们,10月12日是令*人难忘的日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吧。

  出示画面:载有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六号飞船12日上午九点整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天天气良好,地面温度2-3摄氏度,西北风6-8米/秒,高空风40-50公里/秒。九点十分,飞船和火箭成功分离,火箭工作完成。飞船升空后运行在距离近地点高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距点火583秒。九时四十分,当*总指挥正式宣布:“‘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掌声雷动,一片欢腾,很多人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并配有神六升空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均言千米是我们目前认识的最大的长度单位,老师及时肯定学生,并请学生自己交流他们认识的有关千米的数据,如长江全长6300千米;黄河全长5464千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 我国的古建筑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这样学生再一次意识到“一些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大量事实事例领会其丰富的内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不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吗?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扩展7)

——《千米的认识》优秀教案 (菁选5篇)

《千米的认识》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7-8及练习二第1、2、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日常生活中和千米有关的标志。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一填

  1分米=x厘米1米=x分米=x厘米

  1厘米=x毫米1分米=x毫米

  2、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二、认识千米

  1、情境引入:出示P7例3主题图1

  爸爸妈妈开车带小明和小叶出去旅游。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2、分析信息的含义,找出图中的一个新单位千米

  叶镇21千米就是指离叶镇还有21千米,灵山23千米指离灵山还有23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3、小结:千米(它的另一个名字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单位。

  4、你们以前在生活中看到过千米(或公里)吗?与大家说一说。

  比如出租车打表、车站的里程表等

  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小明和小叶来到了叶镇。在体育场,看到了小朋友们正在举行运动会。(出示P7例3主题图2)

  2、你们知道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

  3、现在进行的是1千米的决赛,可是他们却不知道1千米有多长,你们能当小老师教教他们吗?

  1千米(公里)=1000米

  让学生初步感知千米与米的关系。

  4、活动找千米

  (1)千米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长度单位,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比如小汽车1小时行驶80千米、马拉松比赛的长度是42千米195米等等。你能从生活中找到千米吗?

  (2)4人小组交流自己生活中知道的千米,组长向全班汇报交流。

  老师对学生找出的千米给出评价,从合理性方面考虑。

  四、感受1千米

  1、量一量

  小组合作测出100米的长度,并在50米处做上一个记号。

  2、走一走100米和50米。

  a、睁开眼睛看,走一走

  b、在头脑里记下100米的长度,闭上眼睛走一走大概到什么时候会走到100米

  3、估一估

  a、闭上眼睛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

  b、估计一下从学校门口开始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c、对结果进行测评

  五、练习巩固

  1、练习二第1题

  这是一道巩固长度观念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试做,然后再校对。

  2、练习二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练习二第4题

  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千米的认识》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P26-P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2.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

  学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

  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锻炼吗?在跑步比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

  教师简介马拉松比赛。马拉松为什么用千米作为单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4.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继续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教师组织班上交流。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算一算

  6000米=x千米

  5千米=x米

  x米=7千米

  9000米=x千米

  3500米=x千米+x米

  五、看书质疑,巩固练习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我们一起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天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又多又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完成练习六有代表性的题目。

《千米的认识》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路程的估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27页例5。

  (1)这两道题你能自己完成吗?独立完成教材上的填空。

  (2)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你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吗?试一试。

  (4)老师这也有几道题想考考大家,看看谁能全部都做对。(板书)

  4千米=()米、、7000米=()千米

  9000米=()千米、12千米=()米

  8千米=()米、10000米=()千米

  2.教材第27页例5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弄懂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通过填图,你有什么体会?

  3.教学教材第27页例6。

  分析过程:

  (1)小明是利用步子的多少来估算的。100米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走600步,相当于3个200步,所以大约就是300米。

  (2)小东是利用公共汽车的距离来估算的。从家到学校要经过3站公共汽车站,每站大约是500米,所以3站大约是1500米。

  (3)小红是利用时间来估算的。走100米大约需要2分钟,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0分钟,相当于5个2分钟,相当于5个100米,所以就是500米。

  三、新授过程

  1.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图片,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3个小朋友说的话。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你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吗?看看谁能全部都做对!

  ①李大爷100米大约要走300步,从家到公园他走了900步,大约走了多少米?

  ②王老师坐公共汽车从学校到教育局办事,每站约500米,王老师坐了4站,从学校到教育局大约多少米?

  2.完成第27页“做一做”。

  (1)弄懂题意,全班交流方法。

  (2)集体订正后,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9、10、13、14、15题。

  第9题,认真读题,独立判断,再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第10题,从小伟家到体育场有3条路,先找出最近的路线,再算一算要走多少米?

  第13题,王老师每分钟走100米,从家到学校要步行20分钟,从家到学校就有20个100米即2000米,也可以说成2千米。

  第14题,根据要到的地方距离的远近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再了解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第15题,12时-8时=4时,汽车需每小时行80千米,4时一共能行80×4=320千米,320千米>308千米,所以中午12时能到达。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想去哪儿?准备怎样去?

  教学反思

  现在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喜悦。我们应该把研究的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重合的活力,让数学课堂与生活相融。

《千米的认识》优秀教案4

  一、揭题:

  谈话:同学们,五一都去哪儿玩了?今天许老师要带你们到更远的地方,到我国的大江南北去欣赏祖国壮美的河山。

  课件出示长城、介绍长城,再问: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吗?提示:长城全长6700( )填上合适的单位,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填。

  出示答案:“千米”引出课题。

  二、新课:

  1、了解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情况

  (1)看到答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说说你对千米都有哪些了解?

  (2)根据学生的回答,学生千米和米的进率

  1千米等于多少米?1000米又等于多少千米?学会正确地读法。

  2、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1)你认为一千米实际到底有多么长,你能想得出来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从学校大门出发到叶廷鹏鹏纪念馆门前大约500米,来回约是一千米。闭眼想一想这一千米的长度。

  让学生根据已知的长度说一说1千米有多长。例如:学校的大门到最里层教学楼的距离大约是50米,2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旗杆高10米,100根旗杆头尾相接的长度大约是1千米(课前准备:让学生先了解学校内各场所有长度。两幢教学楼之间长约50米;旗杆高10米;篮球场的长约25米;多媒体教室长约15米等等;)

  (3)根据了解的一千米长度,同桌讨论:从林步桥十字路囗沿乡交车往*阳方向出发,大约到什么地方大约是一千米(选择:练川卫生院;柳洋路囗;上桥路囗;)反馈时说说你的想法。

  (4)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从你家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一千米?

  对学生先前可能提出的1千米的路进行回顾。(刚才某同学说的距离是一千米吗?课后,选择同学们讨论的一种方法去验证。)

  3、千米的应用。

  (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在表示路程、河流的长度或象长城这样巨大的建筑工程时往往用到千米这个单位。

  (2)课件出示:长江,黄河、我国南北、东西长

  (3)千米也叫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读作千米或公里。课件出示:路牌、里程碑等

  (4)课件出示1小时的路程。

  *1小时约行5千米;

  自行车1小时约行15千米;

  公共汽车1小时约行60千米;

  火车1小时约行90千米;

  飞机1小时约行1200千米。

  4、千米和米的化、聚(在欣赏景色同时展开教学)

  要求讲法要准确,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5、刚才在领略我们祖国壮丽山河的同时你还收获了什么?

  三、对长度单位知识的系统整合。

  四、综合练习

  (1)填写单位

  (2)千米与米的化聚练习

  (3)大数字化聚

  (4)看书质疑:书上给我们介绍了有关千米的一些知识,你们看看,有什么新收获或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再与同桌或小组内的同学相互探讨探讨。然后完成书上填空。

  五、你认为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吗?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检阅资料,如果有的话,记录下这些单位的名称;用在什么地方;并写出自己对这些单位的感受好吗?

《千米的认识》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 1千米=1000米)

  3.估想.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

  (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 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后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

  七、课外实践作业.

  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说一说.

推荐访问:千米 教学设计 千米认识教学设计五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