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诱因、问题与理路反思

发布时间:2022-10-29 19:50:3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从20世纪末开始,为响应第三次全教会的号召,我国部分综合性大学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承担教师教育的重任。综合性的大学办教师教育一方面丰富了教师教育的形式,推动了教师教育的改革,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拟通过分析现存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究出在新形势下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术科研、跨学科等优势,寻求自身特色发展,全面提高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问题;理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2-0011-02

长期以来,我国采纳并形成师范院校定向培养各级教师的传统模式。1999 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 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的新思路,于是一些综合性大学纷纷响应,通过各种方式主动承担起部分教师教育的责任。本文拟从问题分析入手,探究提高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质量的途径。

一、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诱因再认

我国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提出与实践不是盲目地追随国际潮流,而是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审慎决定。从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实现学科和学校的双赢、顺应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角度重新认识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六个方面:

1.以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封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师范院校培养存在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和培养模式定向封闭等问题。因此,综合性大学参与承担教师教育,能够促进传统师范教育改革,拓宽师资来源,引起岗位竞争,提高师资水平,同时让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放宽教师准入,也是社会开放化、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2.综合性大学具有师范院校无可比拟的优势。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通才。因此,作为人才培养者的教师,也应该是兴趣广泛、知识渊博、专业扎实、能力全面的人才。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众多、师资雄厚、科研高端和学术氛围浓郁的优势,学科、学术、师资等方面的综合性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培养的教师视野和能力也更广阔,更适应时代的需要。

3.综合性大学有发展交叉学科、培养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优势。“交叉学科”是学科综合化的体现,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程要求。[1]教育相关的交叉学科有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等,综合性大学发展这些学科显然比普通师范大学更有优势。交叉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有利于整个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有利于综合地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新课改中综合课程缺乏相应师资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另外,在应用型课程如工业、农业、商等学科中增设高职教师教育,能给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的师资提供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补充。

4.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的需求。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强劲,综合实力上乘。学科全面可促使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借鉴,也便于各学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拓宽视野,有利于校园学术氛围的形成。

5.综合性大学对优秀青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除了专业学科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和优良师资本身就是很多学生报考的重要因素。并且在综合性大学某些学科中增设师范方向,可以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分流引导,让学生多一个就业选择。相反,师范院校培养的主要是未来的教师,而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往往在社会上不会被限制在某个职业上,因而更利于他们自由择业。

6.为提高教师和教育的质量,国际兴起了教师教育的改革浪潮。在国际方面,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到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出现了高等师范院校扩充或是合并于综合性大学的趋势,英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独立教育学院进行整改,并入综合性大学。[2]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建立起师范院校定向和综合性大学非定向的教师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的国际改革浪潮,传统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局限性和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优势,我国提出并实践了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这一改革新举措。

二、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问题考察

我国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10多年的实践显示,尽管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为师范教育改革注入了新活力,但它仍然沿袭了传统师范院校教育中的问题,也没有充分发挥综合性的优势。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师范专业定位不清晰。评价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质量或是效果如何,主要看它是否实现了国家教师教育的目的和该校办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可是,我国综合性大学在办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千校一面”,没有考虑各校的优劣势和各地的需求。这就使得许多综合性大学办的教师教育进入了似师范非师范的尴尬境地。综合性大学的师范专业到底是侧重培养一线教师,还是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只是培养具有师范性的综合毕业生。这是综合性大学在办教师教育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而我国很多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之前缺少理性的思考,这种定位的不清晰会让毕业生落成四不像的下场,求职时缺乏核心竞争力。

2.培养过程依旧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仍旧没有处理好“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综合性大学一般更加重视学术和科研,而这一特点在教师教育中依旧体现了。重学术性也体现了在业务课开设的过多,所占比重大而教师教育课时少。[3]课程内容旧、窄、杂、空,没有体现综合性大学学科丰富、相互借鉴的优点。并且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制度不完善,学生实习的机会有限,很多学校的实习流于形式,这主要也是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和办教师教育经验的缺乏。

3.国家政策和支持不充分。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国家政策支持和学校重视,主要体现在国家对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指导不够,在师资、教学设备和场地方面投入不多。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指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相关教学条件的满足。并且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尚不完善,教师资格证权威性不高,具有教师资格证的综合性大学非师范生在教师招聘时仍受到歧视。同时,综合性大学承担教师教育的师资的师范性不高,缺乏经验,相应的教学设备也不齐全,教育实习机制不完善。学校没有突出教师教育在众多学科中的地位,使教师教育在整个学校学科中处于从属的位置,因而不够吸引优秀学子报考。

以上是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既有外界因素,也有学校的责任;既有和师范院校共同的问题,也有自身的原因;既有师资、理念等软件条件的不足,也有教学场地和设施等硬件的不够。但是,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还处于初期阶段,要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加强探索,提高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质量。

三、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理路审视

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在理论上优势颇多,然而实践的十多年却效果不佳,质量不高。在现有的基础上,综合性大学办好教师教育的思路何在?学校是教师教育的直接承办者,理应有更大的责任。学校是否重视,是否提供指导,是否给予保障,是否满足需求,是否及时解决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办教育的质量。

1.要有一定的教师教育基础和经验。学校相关领导要重视教师教育专业的地位和建设,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没有教师教育经验的学校可以向师范院校或办学相对好的综合性大学学习,尤其要对承担教师教育的师资加强学习和培训,使之具有教师培养的能力,同时学校要保障教师培训所需的场地、设备等条件。

2.要有基本的硬件和软件保证。全教会上也指出是在“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这种“有条件”既指具有相应的硬件条件,如教育教学所需的设备、场地和学科基础、师资力量等,也指软件条件如学校领导的重视、办教师教育的理念和培养目标,等等。并不是要求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都去办教师教育,也不一定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都有办教师教育的能力和必要性。综合性大学是否能承担此重任,国家要进行严格审核,学校也要更理性,审慎考量,而不是为了求大求全办教师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和学科的双赢。

3.要有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明确有特色,既能对学校的该学科有更加清晰的定位,给教师培养工作更具体的指导,也便于考核办学质量,改进不足。学校要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当时当地的社会需求和重点设置培养目标,以便自己有能力培养,并且培养出的毕业生也是被社会所接收和认可的。[4]如果该大学所在地方师范院校较少,师资缺乏,那么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时应该更偏向培养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就应该多重视师范技能的培训,以便毕业生具备必要的师范素质,很快入职。如果该校学科科研及师资水平比较高,则可更重视培养教育理论学者和教研员。培养目标是要突出特色的,不能总是“千校一面”。精准的培养目标定位能让教师教育办得更有针对性,更适应学校的发展和社会需要。

4.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要体现综合性特点。在我国,有些学校已经试行3+1的教师教育模式,即学习三年专业课程,然后一年时间集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也有些学校提出了两年专业学习加两年教育课程学习或是两年半专业学习加一年半教育课程学习。学校也可鼓励有余力的学生修双学位,修教育学和其他专业学位。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体现高校的学科融合、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同时在课程设置上面,综合性大学更可以体现其综合性的特点,如开设相关学科糅合在一起的融合课程和范围更大,多学科组成的广域课程。[5]综合化课程是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趋势,但是师资的缺乏一直是课程无法进行的阻碍之一,综合性大学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开设此类综合课程,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综合学科背景的教师。

此外,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舆论引导。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还处于探索期,国家明确的指导和坚实的保障能让其尽快找到各自的定位。第一,国家要切实提高教师的地位,包括教师的物质精神待遇、社会认可度和职业幸福感。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关乎教师。如果教师成为社会推崇的职业,势必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来加入教师队伍,在职的教师也会更加舒心地献身教育事业;第二,国家要为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提供师资、场地和设备等方面的财政保障。或对承担某些国家教师培养任务的学校给予一定的优待政策;第三,国家要继续完善教师资格制度,要进一步改革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资格证的权威性,让具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生在教师招聘时不再受到歧视。

社会上的教师招聘单位要改变对非师范生的偏见和歧视。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启动让许多非师范生具有从教资格,但是社会上仍然觉得他们是非科班出身,在招聘过程中会更倾向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好也是很多学生不愿选择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原因之一。社会要改变教师由师范院校培养的观念,让教师成为更加公开竞争的职业,这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和社会环境的支持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接纳综合性大学培养的教师,就会让更多的优秀学生选择综合性大学读教师教育,综合性大学就会拥有更好的生源,更有信心去办好教师教育。

尽管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障碍,但这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把竞争机制引入了教师的培养和选拔,让传统封闭的师范教育逐步改革,使我国的教师教育在向着开放化、综合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上初见曙光。

参考文献:

[1]陈利平.论综合性大学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设计[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5(3).

[2]杨青.发达国家师范教育的主要特征——兼谈我国综合性大学办师范[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3).

[3]沈玲蓉.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实践难题与理论应对[J].煤炭高等教育,2004,(2).

[4]严燕,等.浅论我国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的特色追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5]李丽丽,王凌皓.综合性大学教育学专业发展路向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编辑:易继斌)

推荐访问:理路 诱因 综合性 反思 教师

相关文章:

Top